文秘120网    > 读后感 >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13篇

时间:2022-02-21 12:28:53  来源:网友投稿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13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1

在这漫长的暑假期间,在老师的规定下,我阅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它还是一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主要讲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土对功名富贵的不同现象,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现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十分胆小而又十分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严监生,吝啬,爱才如命。但是我觉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反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场就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自己的亲人花一分钱都不愿意,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严监生爱才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她都不浪费,而是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县内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于是他就逃到了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王冕讨厌做官的生活。

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做官员的人,为了钱和权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一样的下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800649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2

真名望高的人在我看来非是“淑世”之辈,我私人崇尚庄绍光,心存天下,进可为国度国家献计,退可为修身自娱。

庄绍光所解释的名望高的人在我看来,远远超过了那一些放荡不羁,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一味寻求隐遁者的心胸。

杜少卿由避世到顽世的神态,看待世俗其实是失望至极后转而消极,对统治者、政治做官的道路意兴将尽,沈醉于私人天和地,于纵容中求开释自我求醉,不过那一些看似豪侠之举,却往往被街市混混所利用所愚昧,没有办法触动到或缓解下层老百姓的困苦。

庄绍光不一样,大隐约于市,萧然对待名与利,但却不相同味回避政治与统治者,可以说出则法家拂士,治国经略的洞晓,足可见其胸怀天下,怀有济世之才,一朝有机缘,便加以发挥,倾囊而出献策献计后,便又萧然归返于天然,可以说将传统“儒”“道”二家思想精髓合成一体。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3

在这漫长的暑假期间,在老师的规定下,我阅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它还是一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主要讲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土对功名富贵的不同现象,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现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十分胆小而又十分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严监生,吝啬,爱才如命。但是我觉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反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场就和严监生一样。

而严监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自己的亲人花一分钱都不愿意,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严监生爱才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她都不浪费,而是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县内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于是他就逃到了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王冕讨厌做官的生活。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做官员的人,为了钱和权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一样的下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4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801561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5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如何处”。这是作者吴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词。词中抒发了作者功名富贵谁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划了一些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和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也满怀热情地描绘了一些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对官僚集团厌恶,封建礼教的憎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

这本书仿佛将我们带回那黑暗的时代:明朝时期,一群“读书人”为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最终逐渐在黑暗社会中腐蚀,例如五十多岁仍在应试的范进。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

我为这位人物感到遗憾。他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我对此表示不解:他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这些答案在当时都是对的。他们目光短浅,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已经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了。

说到范进,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周恩来先生。在他的读书时代,有一天,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的答案众说纷纭。校长又让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崛起之而读书。”

在我看来,周恩来先生是一位志向远大,热爱祖国,又勤奋的人。有像他这样的人,中华何愁不崛起呢?

不过,《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相比于那些“读书人”而言,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这个人物总算是给了我一些慰藉。因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几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没有远大的志向,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但从品质来讲,他还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话说回来,什么东西让“读书人”如此痴迷?就是它——科举制,一个从隋唐时期只是为了寻找更多的人以治国,到明朝成为“读书人进步的阶梯”,这其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这种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个大泥潭,进去就很难再出来了,就连现代人都不一定。幸运的是,这种制度早已废除。现在,我国是应试教育,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结尾词带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思,也给看完这本书的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

#801562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6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800650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7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如何处”。这是作者吴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词。词中抒发了作者功名富贵谁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划了一些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和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也满怀热情地描绘了一些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对官僚集团厌恶,封建礼教的憎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

这本书仿佛将我们带回那黑暗的时代:明朝时期,一群“读书人”为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最终逐渐在黑暗社会中腐蚀,例如五十多岁仍在应试的范进。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

我为这位人物感到遗憾。他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我对此表示不解:他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这些答案在当时都是对的。他们目光短浅,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已经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了。

说到范进,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周恩来先生。在他的读书时代,有一天,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的答案众说纷纭。校长又让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崛起之而读书。”

在我看来,周恩来先生是一位志向远大,热爱祖国,又勤奋的人。有像他这样的人,中华何愁不崛起呢?

不过,《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相比于那些“读书人”而言,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这个人物总算是给了我一些慰藉。因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几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没有远大的志向,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但从品质来讲,他还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话说回来,什么东西让“读书人”如此痴迷?就是它——科举制,一个从隋唐时期只是为了寻找更多的人以治国,到明朝成为“读书人进步的阶梯”,这其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这种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个大泥潭,进去就很难再出来了,就连现代人都不一定。幸运的是,这种制度早已废除。现在,我国是应试教育,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结尾词带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思,也给看完这本书的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

#801562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8

在这漫长的暑假期间,在老师的规定下,我阅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它还是一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主要讲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土对功名富贵的不同现象,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现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十分胆小而又十分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严监生,吝啬,爱才如命。但是我觉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反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场就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自己的亲人花一分钱都不愿意,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严监生爱才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她都不浪费,而是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县内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于是他就逃到了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王冕讨厌做官的生活。

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做官员的人,为了钱和权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一样的下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800649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9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所著力描写的一个主要人物。有人说透过杜少卿能看到作者吴敬梓的某些身影,对此我没有研究,也不敢妄下结论。然而,杜少卿又确实是我极喜欢的一个人物,其形象丰满而又充满个性,生就一副桀骜不驯之性格、与众不同之言论,在小说众多人物之中,无疑是鹤立鸡群的,令人过目不忘。为此,我很想对此人物写一些读后感,本文先写他对“一夫一妻”制的倡导与先行。

“一夫一妻”制应该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在我国,从国家政策层面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应该是建国之后的事了。然而,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实践“一夫一妻”制的人物,据说,三国时,大名鼎鼎的蜀国宰相诸葛亮就是中国最早实践“一夫一妻”制的名人。而《儒林外史》所刻画的杜少卿也是“一夫一妻”制的推崇者和忠实实践者。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10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明白,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11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801561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12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儒林外史》的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笔下的代表作。

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

最吝啬的是严监生,家财万贯,仆人众多,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不卖,有时候家中的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来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诱馋。有时候,今天的菜可以留到明天甚至到后天才吃完,他还格外克扣工人们的工资。有一次,他的弟弟严贡生因犯罪别追差,当巡捕来到严监生家里来搜查的时候,他才十分心疼的拿出一小串钱交给巡捕搪塞过去。他的正妻王氏死的时候他也十分心疼,心疼他少了一个精打心算的人。又恰逢他结婚,有几个人就乘着时机把他的金银首饰都偷了个精光。在他临死前,他还从被窝里伸出两个手指头,死死不放,为的是那灯盏里的那两斤还在燃烧的灯草。直到最后,赵氏挑掉了其中的一斤灯草,他才闭上眼睛一命呜呼了。

最可笑的是牛浦,由于一次机遇他遇到了牛布衣,牛布衣死后他盗其之诗,来进行贩卖,最终事情暴露逃亡。

《儒林外史》一部耐人寻味的书!《儒林外史》一部充满趣味的书!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篇13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我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官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

在今后,我们也应该像王冕一样,不要追求名利,而我们读书是要报效国家,不是去满足自己的野心。

推荐访问:儒林外史 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6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500字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200字左右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到800字 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 儒林外史 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左右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300字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1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