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120网    > 读后感 >

木偶奇遇记第1篇读后感4篇

时间:2022-03-12 02:48:45  来源:网友投稿

木偶奇遇记第1篇读后感4篇

木偶奇遇记第1篇读后感篇1

读完《活着》,我感到的是一种低沉的怒吼,无声的震撼。小说中没有精心雕琢的文字,没有蓄意煽动的悲情,甚至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波澜壮阔的人生。当所有人都仰望灿烂星空的时候,作者却将目光转投于最为卑微的草根之中。以作者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在卑微的草根中所蕴含的令人心惊的力量。

人为什么活着?这永远是一个问题,答案也因人而异。有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物质,有人活着是为了追求精神,有人活着是为了亲情与爱情。可当一个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精神上混沌未开的人看着他至亲之人一个个离去之后,这样痛苦的人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恰恰相反,生命的意义往往藏匿在痛苦之中,生命只有经受过痛苦的淬炼才能变得完整与通达。试想年轻时的福贵,终日挥金如土,游戏人生。可他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睁眼便为该如何挥霍时光而苦恼。

这样的行尸走肉,又能看到什么活着的意义。而当年迈的福贵经历过人生的大悲大痛之后,给既是作者又是人物的青年讲述自己之时,在那眯缝地眼中却无不透视着超迈的豁然。如此对比之下,年轻和年迈的福贵哪个更有活着的意义呢?

活着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痛苦,可痛苦并不能代表活着的意义。人类最终追求的是从痛苦中诞生的幸福。

对幸福的定义是发至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感,可放眼如今,人们的生存环境愈来愈优越,可幸福感却不升反降,究其原因,只能说富足的物质虽然提升了生活质量,却更膨胀了人类的欲望,增多了满足的需要。

这样下去,幸福便如一架永无尽头的天梯,尽管不断攀登,幸福却总在上方。而福贵一家人,尽管在汪洋般的痛苦中无助漂浮,却一直有一份满足存于心中。家珍即使在儿女丧尽,重病将死之时,仍然可以满足的总结自己的一生,并在生命的最后深刻,无比温情的对福贵说:“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这一句话,胜过多少金山银海,胜过多少海誓山盟。

即使在无边的黑暗中,人生也总有一丝光芒如同峭壁上的缆绳,给人活下去的力量。这一丝光芒便是希望。正如雅典娜在装满洪水、瘟疫和战争的潘多拉魔盒中偷偷放入希望。命运也总会在人面临绝望之际,重新给予生存的理由。当福贵一次次亲手埋葬至爱的亲人,苦难无数次叠加,可现实仍然为他保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希望。

有庆没了,还要抚养凤霞:凤霞没了,还要照顾家珍:家珍没了,还要顾及二喜:二喜没了,最后还有苦根。命运就这样一路使他绝望,却又留下一丝希望。他被这一丝希望牵引着走过大半生。可到最后,苦根也没了。这时的他还有什么希望呢?我想这时的福贵老人活着已不需要指引,他已经真正看透了死亡。

死亡,不过就是那么一回事。虽不至庄子鼓盆而歌那般洒脱,却也可在心中达到一种平静和从容了吧。活着的人终究会死,而死去的人不能复生。既然与亲人重聚只是迟早,那为什么不将就着过完余生呢。人生到达福贵老人这样的状态,是痛苦或是幸福,都不重要了。

痛苦中诞生的幸福,绝望中孕育的希望,最终凝练成两个字:活着!人生只为活着而活着,而活着二字已囊括世间所有。

纵观整部小说,作者是以福贵老人之口,从一个侧面深究人性的顽强与坚韧。当然,优秀的小说总是要有对整个时代的铺陈与评论。淮海战役等都被设定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在那样的恐怖时代,更有像有庆和春生之死那样骇人听闻的现实。宏大的背景和惊人的事件最终都是为了衬托出卑微而伟大的生命,《活着》就是一部考验生命极限的作品。

当生命经过痛苦与磨难的考验之后,得出的结果是:生命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融化,但绝不会为痛苦的重压而折断。

木偶奇遇记第1篇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老人与海》这篇小说,它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的,一看这本书我就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小说的素材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作家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塑造了桑提阿果爷爷这样一位普通而又可敬的劳动者的形象。故事讲的是桑提阿果爷爷独自出海打鱼的事他钓到了一条大鱼,把鱼绑在了船边。但是他却遇到了鲨鱼,鲨鱼张开那鲜红的大嘴,埋进了大鱼银白色的肚子里,老人便将木棒高举使劲向鲨鱼头上狠狠地打去,鲨鱼这才松了口,哧溜滑下海去。这样反复了多次,老人使出浑身的力气和鲨鱼搏斗,鲨鱼把能吃到的鱼肉都吃了,结果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鱼的骨架。

读了这本小说我被老人这种不被任何困难所压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饶的斗争。作家海明威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一遇到困难就妥协,没有迎着困难往上冲的这种精神。今后我要以老人为榜样,把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落在行动上。

木偶奇遇记第1篇读后感篇3

有人把母爱比喻成一枝盛开的百合,在每个角落中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而父爱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个角落中默默地吐着它那独有的清新芬芳。就如《傅雷家书》中的那位父亲。

在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书信中,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与想念溢于言表。“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你看,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傅雷的爱子情深。

傅雷作为一位长者,对儿子的教导与叮咛更是时时刻刻。“末了,以后你再不能自费航空来回;为国家着想,航空票开支也太大,而火车来回对你的学习时间又有妨碍。总而言之,希望你全面想问题,要分出你目前的任务何者主要、何者次要;不要单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都说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你说,傅雷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教育儿子先做人,后做事,怎能不让我们感动?

而傅雷也扮演着他儿子的知心朋友。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在信中,他以相当多的篇幅与自己的儿子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当儿子遇到烦恼,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细致而深刻的言语与儿子交流沟通。

正如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

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看似平常的一张张书信,却又不平常。因为那背后是满载着的是父亲对孩子的挚爱、期望,那是父爱!

这时,我如梦初醒,在生活中被我忽视的就是父亲的爱啊。去年的生日,我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家来聚会。她们都都说阿姨的手艺真好,做的菜很好吃。其实为了招待客人,看似是妈妈在厨房与餐厅之间忙前忙后,而我却不知道的是,之前的绞尽脑汁想菜谱,菜市场精心挑选蔬菜,到最后一盘盘美味的佳肴摆在面前,这一切一直都是背后的父亲付出的辛苦与设计最多啊!

向来只有赞颂母爱的伟大,可又有谁知道藏在背后的是那含蓄而又的父爱!

木偶奇遇记第1篇读后感篇4

《鲁滨逊漂流记》是老师推荐我们读的,我特地从网上买了这本书,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我一口气读完了,两眼泪汪汪的,同时又非常感动,我觉得鲁滨逊他敢于冒险,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

这本书主要讲了这一个故事: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不甘于像父辈那样平庸地过一辈子,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鲁滨逊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取名“星期五”。最后,他成功地回到了英国。

当我读到他被抛到一座荒岛的时候,我真为他捏一把汗,因为荒岛没吃的、没喝的,连睡个觉的地方都没有,但顽强的鲁滨逊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去打猎、种谷子、晒葡萄干、做面包;没有家具,他用木板做桌子、椅子,他还去找陶土,自己花了两个月的劳力,做出了两只大瓦缸。在这荒无人烟的海岛上,鲁滨逊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问题。真不得不让人赞赏和敬佩啊!

面对于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他强烈的创新精神。还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一定要尽力想办法,绝对不能气馁、萎缩,要记住:在上帝关了你所有的门的同时,她会给你开一扇窗户。鲁滨逊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都要学习他那种顽强的精神!

推荐访问:读后感 木偶 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第1篇读后感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