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120网    > 心得体会 >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12篇

时间:2022-02-16 00:56:05  来源:网友投稿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12篇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从“江海门户”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到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再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习近平总书记的江苏之行充满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嘱托,在“十四五”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这份殷殷嘱托用意深远。

把稳人民至上“风向标”,构筑人民生活品质“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关系少儿一代的健康成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丽的风景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美丽风景的构建则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宏伟蓝图已经描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是不管经济如何发展,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正所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新阶段新发展新成果也将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牵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牛鼻子”,下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经济发展不能只看到眼前效益,不顾长远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都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体现出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吹响环境保护“集结号”,筑起污染防治“隔离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只依靠少数人、个别企业、道德约束,必须吹响环境保护“集结号”,团结最强力量。要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人人都是“环保卫士”,美丽风景你我共建共治;要以环保督查开启环境保护“探照灯”,下足力、铆足劲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弥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要带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紧箍咒”,“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最严格的制度、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上好“保险杠”。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读懂总书记“生态寄语”背后的深意,就是读懂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责任与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往开来,共同描绘绿意盎然的中国发展新篇章。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2

5月22日下午,和前两年一样,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2019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重点讲到了生态文明问题,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今年,锡林郭勒盟盟长霍照良代表告诉总书记,他们把全盟60%以上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总书记为这一做法点赞:“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听着这动人的歌声,内蒙古大草原的旖旎风光便呈现在眼前。保住这蓝天碧水,让美丽的草原永远传承,是每一代人的责任。“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古人对于土地、环境的认识与珍惜可见一斑。近代以来,出于多方面的因素,对环境的人为破坏日趋严重,耕地在减少,河流在污浊,蓝天已不多,空气更堪忧……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划出生态保护红线,正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有效举措。

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然而,在利益面前,在人情面前,在缺乏担当者面前,往往就失去了原则。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党政部门的施政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一句“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的点赞,饱含着对草原、对土地的几多热爱,几多珍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心中有了这份“爱”,就有了高瞻远瞩的动力,就有了着眼长远、放弃一些眼前利益的勇气。

之前看过一则报道,说西南某乡镇的长寿者多,当记者询问其长寿秘诀时,老百姓都说有啥吃啥,不挑食,多运动,仅此而已。当地基层领导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自己兴办企业,我们首先考虑环境因素,凡是对环境有较大破坏作用的项目,无论多么挣钱,我们都断然拒绝,宁肯落后一点,也不拿环境做代价。”这样的思维正与锡林郭勒盟“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高度契合。正是这种理念支配下的行动,才保住了一方净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不拿环境做代价”,这是地方发展的“底线”,任何构建在破坏环境基础上的辉煌,都是得不偿失的。相比之下,有的地方领导为了建功勋、出政绩,只要有点眼前利益,就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地开采资源、引进项目、兴办工厂,几年下来,环境就污染了,别说什么清新的空气、高远的蓝天,甚至基本的饮水都成了奢侈。像这样的“发展”,其实是在犯罪,犯不可饶恕之罪。须知,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子孙的企盼。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如何让“有限的资源”能够“无限地循环”,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大难题,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因地制宜谋发展,切不可好高骛远,丢了西瓜捡芝麻,做出愧对子孙后代的蠢事。“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朴实的语言中,满是殷殷的嘱托。唯有划好生态“红线”,解读并践行好一个“留”字,才“留”得住蓝天白云,“留”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我的天堂”!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3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连相通的生命共同体,天蓝、地绿、水清的大自然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留住了青山绿水,就是留下了金山银山,保卫好绿水青山,就是造福子孙后代。

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对生态环境的殷殷关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民生观,我们当秉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继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发展态势和治理形势,坚定两山理论,保持战略定力,为人民群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深刻把握“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无论是“数罟不入洿池”亦或是“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现了古人对待环境的友好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之一脉相承,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同存共荣的关系。我们当深刻把握这种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荣辱观,以植树种草为荣,以乱砍滥伐为耻;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以保护动物为荣,以捕杀动物为耻。在思想上与大自然共情,并以此为先导,形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行动自觉,强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担当作为,争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卫士,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2020年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抢抓生态环境的发展机遇,在变量中作考量,在变局中开新局。把握战略主动,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以打造高质量的全球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共建、共治、共守、共享美丽家园中实现共赢;就是要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找准生态环境稳定、良好发展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坚持从“两点论”和“重点论”出发,将人和地、人和资源等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就是要以改革激荡动能,释放活力和红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的管控体制,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治理局面,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

准确把握“标本兼治”的治理形势。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到点还得到位,治标还须治本。坚持标本兼治,才能巩固好环境治理的发展成果,才能取得治理实效、形成治理长效。一方面,要在空气、土壤和水这三大领域的污染防治上下功夫,要优化交通、能源和产业的供给侧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落后产能淘汰,以煤改气、煤改电的方式促污染物总量减排,打响、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以此强基固本;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上加大力度,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务必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严格抓好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守护好青山绿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我们当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以打赢生态环保攻坚战的定力和决心,久久为功地抓好生态环保工作,在全面小康的“全景图”中,绣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针一线。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4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连相通的生命共同体,天蓝、地绿、水清的大自然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留住了青山绿水,就是留下了金山银山,保卫好绿水青山,就是造福子孙后代。

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对生态环境的殷殷关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民生观,我们当秉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继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发展态势和治理形势,坚定两山理论,保持战略定力,为人民群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深刻把握“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无论是“数罟不入洿池”亦或是“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现了古人对待环境的友好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之一脉相承,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同存共荣的关系。我们当深刻把握这种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荣辱观,以植树种草为荣,以乱砍滥伐为耻;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以保护动物为荣,以捕杀动物为耻。在思想上与大自然共情,并以此为先导,形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行动自觉,强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担当作为,争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卫士,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2020年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抢抓生态环境的发展机遇,在变量中作考量,在变局中开新局。把握战略主动,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以打造高质量的全球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共建、共治、共守、共享美丽家园中实现共赢;就是要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找准生态环境稳定、良好发展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坚持从“两点论”和“重点论”出发,将人和地、人和资源等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就是要以改革激荡动能,释放活力和红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的管控体制,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治理局面,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

准确把握“标本兼治”的治理形势。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到点还得到位,治标还须治本。坚持标本兼治,才能巩固好环境治理的发展成果,才能取得治理实效、形成治理长效。一方面,要在空气、土壤和水这三大领域的污染防治上下功夫,要优化交通、能源和产业的供给侧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落后产能淘汰,以煤改气、煤改电的方式促污染物总量减排,打响、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以此强基固本;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上加大力度,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务必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严格抓好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守护好青山绿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我们当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以打赢生态环保攻坚战的定力和决心,久久为功地抓好生态环保工作,在全面小康的“全景图”中,绣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针一线。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5

涵养“无我”精神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字短情深,言简意赅。短短8个字,道出了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情怀,展现了共产党人良好精神风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有一段话特别引人注目:“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一段语言朴质、情感真挚的句子,旗帜鲜明阐释了“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挚表达了大国领袖为人民的无限深情、无限担当,以及大国领袖为人民服务的严格要求、庄严承诺。

“无我”,是“有我”的新表达,是有我的“新状态”“新呈现”。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对“有我”与“无我”,都有着深刻诠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一“有我”与“无我”之境,是诗词境界的表达,亦可作为人的境界的标准。而《老子》中提出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则是一种抛弃杂念、摒弃束缚、追求忘我的境界。曾国藩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有我则立、无我则达的另一番境界。这些经典论述,道出了“有我”与“无我”的辩证关系,诠释了“无我”精神、“无我”境界、“无我”操守中“无私”“无畏”“无愧”等特质,值得学习、实践与弘扬。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们少数干部心中“有我”充足、而“无我”缺失。他们“选择性”干事,对自我有利的事就做、对人民有利的事就不办;他们缺乏为民服务的担当,困难面前绕道走、矛盾面前让别人上;他们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面对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不敢站出来,等等。这些,都是“小我”思想作祟、“自我”为中心的狭隘、一切“为我”的自私与功利性的表现。新时代新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涵养“无我”的精神状态,以新境界、新担当、新作为,书写为民服务的时代新篇。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立足“人民”,发端在“人民”,落脚也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应回答好新时代“有我”与“无我”的选择题,在涵养“无我”精神中体现“真我”、彰显“大我”。要以“无我”的精神,厚植“无私”的操守。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把自身融入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中去,把“有我”置身于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去规划、去思考,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无私奉献中呈现“无我”的奋斗状态、奉献精神。以“无我”的精神,锤炼“无畏”的担当。保持“无我”的状态,要求党员、干部要放下心里的“小”,时刻扛起为民服务的担当,锤炼务实的作风,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向问题叫板,敢于向不正之风说“不”,真抓实干、实干苦干,扛起为民服务之“大”,做好保民生、促发展的各项工作。以“无我”的精神,书写“无愧”的实绩。始终把实现好、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当好人民的服务员,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之事,始终无愧人民信任、不负人民重托,做出不愧时代的实绩。在“无我”彰显“大我”,体现“有我”,诠释“真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答好新时代的为民服务答卷,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葆持“无我”状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夫必须有我”的精神,涵养定力、强化担当、积极作为、无私奉献,接好新时代“接力棒”,答好新时代“为民卷”,争做人民满意的“答卷人”,汇聚起“当惊世界殊”的新时代磅礴力量。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6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从“江海门户”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到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再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习近平总书记的江苏之行充满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嘱托,在“十四五”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这份殷殷嘱托用意深远。

把稳人民至上“风向标”,构筑人民生活品质“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关系少儿一代的健康成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丽的风景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美丽风景的构建则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宏伟蓝图已经描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是不管经济如何发展,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正所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新阶段新发展新成果也将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牵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牛鼻子”,下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经济发展不能只看到眼前效益,不顾长远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都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体现出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吹响环境保护“集结号”,筑起污染防治“隔离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只依靠少数人、个别企业、道德约束,必须吹响环境保护“集结号”,团结最强力量。要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人人都是“环保卫士”,美丽风景你我共建共治;要以环保督查开启环境保护“探照灯”,下足力、铆足劲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弥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要带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紧箍咒”,“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最严格的制度、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上好“保险杠”。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读懂总书记“生态寄语”背后的深意,就是读懂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责任与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往开来,共同描绘绿意盎然的中国发展新篇章。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7

基层治理的“点、线、面”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基层治理面临一些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笔者认为,我们务必要从全力推进城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准确把握基层治理的“点、线、面”,不断增强基层治理成效,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为改革发展筑牢社会根基。

紧扣党建引领“核心点”。党的组织领导,是贯穿基层治理的核心和关键。紧抓党建引领龙头,才能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基层党组织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其对城乡各方面的统筹领导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引领向纵深发展,实现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全新社会治理体系。在将党建引领力转化为居民服务力中,引导群众自觉拥党爱党信党忠党。

用好“三治融合”“连接线”。深化“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一要提升基层自治。高度重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作用,注重培养城乡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深入推进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完善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法人治理结构,让城乡居民真正实现自我治理、自我服务。鼓励和尊重基层自治中的“试错”探索,建立健全有效的纠错机制,不断增强基层自治的韧性和自主性。二要强化基层法治。尊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基层自治的立法供给,注重总结和提炼基层自治的实践经验,并将其及时转化为政策和法律。三要夯实基层德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人心,成风化人,充分发挥德治的引领作用。特别应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现代科技支撑下,健全“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最大程度凝聚基层社会合力,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拓宽邻里互助“辐射面”。一要倡导近邻文化。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村社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把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到基层组织,大力弘扬“远亲不如近邻”文化,积极提倡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困难有人帮、邻里一家亲,并将其推广到社会治理全域,切实提升基层服务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发展社会组织。积极倡导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发展丰富多样的社区社会组织,使之成为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的结构性因子。三要涵养社会心态。加强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注重发挥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作用,培育和涵养居民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四是增进社会认同。加强村社文化建设,培养居民共通的情感和友爱,促进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和提升村社凝聚力。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8

传承民族文化 赓续文化基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时强调,“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我们要肩负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让民族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勿忘“来时路”。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经史子集当中,也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透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寻觅到历史发展的踪迹,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兴衰荣辱。鉴往知来,不忘初心,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根基所在。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要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中不忘初心、铭记历史,学习借鉴优秀发展经验,及时补足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将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珍惜和平、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新的辉煌。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让我们在走向复兴中凝聚“民族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民族共识、体现着民族精神。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赓续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留住文化根脉。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要深刻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要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牢固树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守住“民族根”,凝聚“民族魂”。

文化是交流的桥梁,让我们在交流互鉴中培育“中国心”。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实现从“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巨大飞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显著提升。在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我们看到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效应”“深圳质量”。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赋予新活力,增添新动能。要在不断扩大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注重培育“中国心”、共筑中国梦,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各国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是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是培育中国发展脊梁的深厚土壤,是各民族情感联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当好民族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用心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基,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能够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9

“澶漫江淮万里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慰问受灾群众,温暖民心,鼓舞人心,提振信心。在察看庄台后,总书记感慨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总书记的感慨点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两个经典故事,饱含了对劳动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斗争精神的深情致敬,和对当下党带领人民切实完成防汛救灾后续工作的殷殷嘱托,也让党员干部从总书记的“感慨”中做到三个“坚定”。

坚定人民至上、相信人民、团结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为了解决水患,大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每当工程开始的时候,他与百姓干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开山劈石,夙兴夜寐,团结带领部落人民共斗洪魔,最终取得治水成功。大禹治水为了人民,大禹治水的成功更离不开人民。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今年以来,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到防洪救灾,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疫情、斗洪魔,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当前疫情尚未根除,防汛救灾任务还在继续,全体党员干部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时刻与人民“战”在一起,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

坚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禹治水时,曾手持规矩,实地查探水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治理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河流。大文豪苏轼也是治水专家。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初到任上,正值颍河八丈沟工程开工。颍河与淮河毗连,水系复杂、河患无穷。到底该不该建设八丈沟,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苏轼“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对颍州一带的河道水系进行了全面考察。他寻官问民,查证资料,差人测量,两个月后,取得了准确的情况和数据,并及时叫停这个“拍脑门”工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朝廷阐述了反对建八丈沟工程的意见。后根据颍州实地情况,疏浚清河、治理颍州西湖,兴航运、灌农田,造福百姓、泽被后世。大禹治水、苏轼治颍的故事均彰显了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力戒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办实事,求实效,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今天,我们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即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抗疫防洪双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党员干部要坚定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获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坚定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古蜀有“泽国”“赤盆”之称,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李冰任蜀守后,实地查探,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发现水流湍急的岷江到下游后,水势浩大,一马平川,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大量泥沙淤积,附近山峦阻流,水患加剧。在尊重当地水文实际规律的前提下,李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修建了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的都江堰。不仅解决了洪灾问题,而且得以灌溉良田万亩,使蜀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作为全球年代最久、仍在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得益于它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和科学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保护自然生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一副美丽中国新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10

“澶漫江淮万里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慰问受灾群众,温暖民心,鼓舞人心,提振信心。在察看庄台后,总书记感慨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总书记的感慨点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两个经典故事,饱含了对劳动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斗争精神的深情致敬,和对当下党带领人民切实完成防汛救灾后续工作的殷殷嘱托,也让党员干部从总书记的“感慨”中做到三个“坚定”。

坚定人民至上、相信人民、团结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为了解决水患,大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每当工程开始的时候,他与百姓干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开山劈石,夙兴夜寐,团结带领部落人民共斗洪魔,最终取得治水成功。大禹治水为了人民,大禹治水的成功更离不开人民。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今年以来,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到防洪救灾,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疫情、斗洪魔,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当前疫情尚未根除,防汛救灾任务还在继续,全体党员干部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时刻与人民“战”在一起,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

坚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禹治水时,曾手持规矩,实地查探水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治理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河流。大文豪苏轼也是治水专家。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初到任上,正值颍河八丈沟工程开工。颍河与淮河毗连,水系复杂、河患无穷。到底该不该建设八丈沟,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苏轼“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对颍州一带的河道水系进行了全面考察。他寻官问民,查证资料,差人测量,两个月后,取得了准确的情况和数据,并及时叫停这个“拍脑门”工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朝廷阐述了反对建八丈沟工程的意见。后根据颍州实地情况,疏浚清河、治理颍州西湖,兴航运、灌农田,造福百姓、泽被后世。大禹治水、苏轼治颍的故事均彰显了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力戒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办实事,求实效,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今天,我们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即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抗疫防洪双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党员干部要坚定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获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坚定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古蜀有“泽国”“赤盆”之称,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李冰任蜀守后,实地查探,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发现水流湍急的岷江到下游后,水势浩大,一马平川,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大量泥沙淤积,附近山峦阻流,水患加剧。在尊重当地水文实际规律的前提下,李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修建了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的都江堰。不仅解决了洪灾问题,而且得以灌溉良田万亩,使蜀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作为全球年代最久、仍在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得益于它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和科学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保护自然生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一副美丽中国新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11

5月22日下午,和前两年一样,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2019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重点讲到了生态文明问题,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今年,锡林郭勒盟盟长霍照良代表告诉总书记,他们把全盟60%以上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总书记为这一做法点赞:“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听着这动人的歌声,内蒙古大草原的旖旎风光便呈现在眼前。保住这蓝天碧水,让美丽的草原永远传承,是每一代人的责任。“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古人对于土地、环境的认识与珍惜可见一斑。近代以来,出于多方面的因素,对环境的人为破坏日趋严重,耕地在减少,河流在污浊,蓝天已不多,空气更堪忧……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划出生态保护红线,正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有效举措。

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是全人类的共识。然而,在利益面前,在人情面前,在缺乏担当者面前,往往就失去了原则。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党政部门的施政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一句“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的点赞,饱含着对草原、对土地的几多热爱,几多珍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心中有了这份“爱”,就有了高瞻远瞩的动力,就有了着眼长远、放弃一些眼前利益的勇气。

之前看过一则报道,说西南某乡镇的长寿者多,当记者询问其长寿秘诀时,老百姓都说有啥吃啥,不挑食,多运动,仅此而已。当地基层领导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自己兴办企业,我们首先考虑环境因素,凡是对环境有较大破坏作用的项目,无论多么挣钱,我们都断然拒绝,宁肯落后一点,也不拿环境做代价。”这样的思维正与锡林郭勒盟“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高度契合。正是这种理念支配下的行动,才保住了一方净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不拿环境做代价”,这是地方发展的“底线”,任何构建在破坏环境基础上的辉煌,都是得不偿失的。相比之下,有的地方领导为了建功勋、出政绩,只要有点眼前利益,就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地开采资源、引进项目、兴办工厂,几年下来,环境就污染了,别说什么清新的空气、高远的蓝天,甚至基本的饮水都成了奢侈。像这样的“发展”,其实是在犯罪,犯不可饶恕之罪。须知,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子孙的企盼。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如何让“有限的资源”能够“无限地循环”,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大难题,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因地制宜谋发展,切不可好高骛远,丢了西瓜捡芝麻,做出愧对子孙后代的蠢事。“留在那,子孙后代可以用。”朴实的语言中,满是殷殷的嘱托。唯有划好生态“红线”,解读并践行好一个“留”字,才“留”得住蓝天白云,“留”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我的天堂”!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篇12

年轻干部不妨多“看看”

“形、声、闻、味、触”,视觉为五感之首;“眼、耳、鼻、眉、口”,五官中眼居于首位。可以说,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从看开始的。年轻干部工作伊始,不妨多“看看”,在与“上下”对表中坚定信仰、“前后”对表中把准脉搏、“内外”对表中提基强素,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快缩短成长“实习期”,成长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多“向上、向下”看,做到心中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这表明党的根基在于民,党的力量在于民,党和人民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鱼水之情。没有脱离事业的政治,也没有脱离政治的事业,年轻干部在学习、工作中既要坚定不移“向上看”,也要时时刻刻“向下看”,要做讲政治的表率,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始终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想问题、谋事情、抓工作,用政治思维指导实践工作。要在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群众负责,向群众学习,总结政治建设的宝贵实践经验。

多“向前、向后”看,做到行动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强调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既是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殷切希望,也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更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正视当下,面向未来。年轻干部要在学史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记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要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进行现实思考结合起来,把汲取历史精神营养和解决实践问题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坚持创新理念,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以历史为鉴,以现实为基,把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脉搏。

多“向外、向内”看,做到脚下有力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教育年轻干部要找差距,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放矢进行整改。面对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新冠疫情防控任务,年轻干部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以刮骨疗伤的毅力根治精神上存在的懈怠问题,涵养“我是干部我先上”的情怀。要学习先进典型的事迹,把其内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标杆,对标检视自身,及时校准偏差,不断改进不足。要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勤学苦练、岗位历练、实践磨练,练出过硬的专业素能和专业水准,真正做到干什么、通什么,学什么、精什么。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作风 作风提升年心得体会 干部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 作风建设深化年心得体会 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深入开展加强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改进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加强工作作风心得体会 作风建设体会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坚持不懈抓好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作风加强年心得体会12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