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120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10篇

时间:2022-02-21 22:55:49  来源:网友投稿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10篇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篇1

钱三强于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一星之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三强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在北京,曾就读于我国近代一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校长的孔德中学,他的文化基础知识非常扎实,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常识。青年时期就出国留学,于1940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他毫不停步地继续深造,给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不久与同一学科,志同道合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共同拜读在约里奥门下。夫妻二人携手共进,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被导师骄傲地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国家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就向钱三强夫妻颁发了物理学奖。

在1948年的夏天,夫妻两人酬志满怀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祖国,决心为祖国建设出力献身。1949年北京刚刚和平解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拨给了他5万美元,要钱三强借出席法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之际,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相关资料,为以后的开发利用原子能做准备。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到了自己有用武之地,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了副所长、所长,他为发展我国核力量出谋划策,精心设计制订了核事业的发展规划。他亲自参加了前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化建议。他积极吸纳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核科学家,包括了他的夫人何泽慧、邓稼先等优秀人才,让这些人到核武器研制的各个环节,充当领军人物,掌握科研的主动权。

1960年我国决定靠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这时钱三强已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由他担任我国研发原子弹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不放弃任何一点疏漏和细小环节,并像当年第二代居里夫妇培养他和何泽慧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科学带头人,他的这些远见卓识的战略作法在“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研制质量,加快了研制速度。为我国挤身于世界核力量的行列,培养了人才,打下了牢固基础。

钱三强晚年身体多病,精力不济,就这样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职务。

他在病塌上还念念不忘祖国核事业的发展,一再强调要尽快尽好的使核技术应用到民用事业上来,要确保核能应用的安全可靠,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因病逝世,享年79岁。这年国庆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篇2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上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

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我就是在工作之余,从这些书里开始找到我的哲学。这些书中有两种对我特别有帮助,一是《大英百科全书》,我从它第一次得到电的概念;另一是马塞夫人的《化学对话》,它给了我这门课的科学基础。”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篇3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篇4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中国遗传学领域,有一段时间独尊苏联的李森科为社会主义学派,指责美国的摩尔根为资本主义学派。

1956年0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针对当时在学术界一些领域乱贴政治标签的现象说道:“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谈家桢和他的老师李汝祺都是都先后从师摩尔根,是坚定的摩尔根学派。1948年,谈家桢代表中国遗传学界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当时,许多人劝谈家桢不要回国。谈家桢却坚定地选择了回国。他认为,共产党总比国民党好,中国共产党不一定会学李森科那一套。

谈家桢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1956年08月10日,遗传学座谈会在中科院青岛疗养院召开。在此前几年饱受压抑的中国的摩尔根学派的学者们,迎来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好机会。谈家桢和李汝祺都参加了会议。后来李汝祺写了《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的文章,-看后非常赞赏,建议《人民日报》转载,并把标题改为《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将原来的标题作为副标题,还亲自为之写了按语。

1957年03月13日晚,-在-召集科学工作者座谈会,谈家桢应邀参加。-亲切地对他说:“哦!你就是遗传学家谈先生啊!”座谈会开始后,-还专门把身子转向谈家桢与他亲切交谈。-说:“你们青岛会议开得很好嘛!要坚持真理,不要怕,一定要把遗传学研究搞起来。”

1958年01月05日晨零时三十分,谈家桢和周谷城、赵构超应邀从上海到达杭州刘庄见-。他们的谈话进行了两个半小时,话题广及工业、农业、历史、哲学、新闻、遗传等各个方面。谈天说地间,-亲切地问谈家桢:“谈先生,把遗传学研究搞上去,你觉得还有什么障碍和困难吗?”谈家桢后来回忆:“在这位比自己年长十多岁的领袖关切的的询问下,我十分感动,积郁心头已久的心里话,汩汩地涌了出来。-仔细地倾听完我的话后,再一次表了态,他的语气显得很坚决:‘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定要把遗传学搞上去!’”

在-的鼓励下,1961年年底,复旦大学的遗传学教研室升格为遗传学研究所,成为了国内高等院校的第一家遗传学研究所。担任所长的谈家桢应用摩尔根的治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有为的遗传学工作者。

1974年冬,-已经病重,还让王震给谈家桢带去了口信:“毛主席很关心你,他在病中没有忘记你。这次让我带口信给你,问这几年为什么没有见到你发表文章。有什么话还可以说嘛!”

谈家桢后来回忆道:“我凝视着坐在自己面前和蔼可亲的王震将军,百感交集,一时如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向老将军说了这么一句话:‘谢谢他老人家,我是要把遗传学搞上去啊!’“毛主席的关心和希望,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和勇气。”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篇5

1879年,在美国,人们奔走相告,在即将赴北极探险的“佳内特号”考察船上,装有由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在“佳内特号”考察船出发的前夕,许多人涌向码头,踏上船,希望亲眼看看电灯的模样。

“那电灯比油灯、蜡烛亮多了!”

“这艘船装上这么个外形像茄子一样的玩艺儿,像黑夜里有了一轮太阳!”

“这东西真是太神了,不可思议!”

人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的观后感。激动、惊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内部装有炭做成的灯丝的灯泡,只不过比手电筒亮一点,但是,在当时,着着实实让人吃了一惊。

在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然而,能够立即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的,却只有电灯。因为电灯的好处是人们看得见、模得着的。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又有了一轮太阳,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约了。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能用得上。”爱迪生暗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钉、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

就这样,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着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是“在做一件蠢事”。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讥热嘲,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麦肯基看到爱迪生玩命地工作,忧心仲仲地说:

“先生,您可别累坏了身体!”

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

麦肯基剪下一堆胡子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

爱迪生深深被老朋友的精神感动,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他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麦肯基小坐了一会儿,就要告辞了。爱迪生起身,难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识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试棉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U形密闭坩埚里,再把坩埚放进火炉,用高温处理。棉线经这样炭化处理后,再取出来。爱迪生接着用镊子夹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到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在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此时,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小心翼翼地封上口,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无比兴奋,他们互相拥抱,互相祝贺。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泡究竟会亮多久呢?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灯泡。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他又继续做试验。受棉丝试验成功的启发,他又试用了椰子鬃、麻绳等,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一天,天气闷热,爱迪生满头大汗,浑身都几乎湿透了。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

“也许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了。

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个小时。

后来,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做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后来,这种用竹丝做灯丝的灯泡人们用了几十年。后来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做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惰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就是这种灯泡。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篇6

多普勒生于1803年,是萨尔茨堡一名石匠的儿子。父母本来期望他子承父业,可是他自小体弱多病,无法当一名石匠。他们接受了一位数学教授的意见,让多普勒到维也纳理工学院学习数学。多普勒毕业后又回到萨尔茨堡修读哲学课,然后再到维也纳大学学习高级数学、天文学和力学。

毕业后,多普勒留在维也纳大学当了四年教授助理,又当过工厂的会计员,然后到了布拉格一所技术中学任教,同时任布拉格理工学院的兼职讲师。到了1841年,他才正式成为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多普勒是一位严谨的老师。他曾经被学生投诉考试过于严厉而被学校调查。繁重的教务和沉重的压力使多普勒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他的科学成就使他闻名于世。1850年,他获委任为维也纳大学物理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可是他在三年后便辞世,年仅四十九岁。

着名的多普勒效应首次出现在184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上。多普勒推导出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频会改变。他试图用这个原理来解释双星的颜色变化。虽然多普勒误将光波当作纵波,但多普勒效应这个结论却是正确的。多普勒效应对双星的颜色只有些微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根本没有仪器能够量度出那些变化。不过,从1845年开始,便有人利用声波来进行实验。他们让一些乐手在火车上奏出乐音,请另一些乐手在月台上写下火车逐渐接近和离开时听到的音高。实验结果支持多普勒效应的存在。多普勒效应有很多应用,例如天文学家观察到遥远星体光谱的红移现象,可以计算出星体与地球的相对速度;警方可用雷达侦测车速等。

多普勒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光学、电磁学和天文学,他设计和改良了很多实验仪器,例如光学仪器。多普勒天才横溢,创意无限,脑裡充满各种新奇的点子。虽然不是每一个构想都行得通,但往往为未来的新发现提供线索。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篇7

提起黄昆老师,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表面张力”,一直到现在,关于这一物理概念的阐述还来自于黄昆的经典解释。

50年代初毕业留北大任助教的赵凯华,讲述了背后的故事:“黄昆先生是1951年回国,当时30岁多一点,还没有结婚,一个人就住在实验室里。我当时刚毕业,在教普通物理碰上一些问题,特别是表面张力,觉得所有的书上都没有讲清楚,就向黄先生请教。他说想一想,大概第二天,他说想清楚了,并当即在黑板上很仔细地给我们解释。到1952年,他开始教普通物理时,对这个问题又进一步钻研,写了文章给《物理通报》。”

虽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但黄昆却喜欢自己动手。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一般人都会送到修理部去,他却自己卷起袖子。1956年入校的章蓓说:“黄先生生活上要求很低,也非常简朴。60年代,我们在昌平有一个校办工厂,研制第一台计算机,试制集成电路,他那时一方面给工农兵学员讲课,一方面到车间或生产线和大家一起做。按说他是搞理论的,而且学术造诣非常高,但是到了车间他总是不耻下问,向工人学习每一个细节和技术,而且要求非常高。当时在工艺流水线上清洗样品非常琐碎,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他抽烟很厉害,平常每天一到两包,但到了工厂,他就忍住。”

“我毕业后在半导体教研室,一直是黄先生带着工作,他是室主任。他总是告诫我们,抓住现象后一定要搞下去,对我们的科研有很大启发。我现在就经常拿黄先生的这些教导学生,很多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做出了成绩。”章蓓满脸洋溢着敬佩。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篇8

周光召于1929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他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家。也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科学家。

周光召童年时代,由于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时期,随家人流离颠簸到了重庆。1946年毕业于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的重庆南开中学。由于他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便进入清华大学先修班,在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他聪慧超群,于1951年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物理学老师。后来到前苏联任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级研究员。

1960年回国后潜心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其成果斐然,令人赞叹。1958年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他参加并领导了爆炸理论、内爆动力学、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机学和中子物理等领域与核武器有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有用价值的重要成果。

?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他首先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对其后流代数和涉及π介子的理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是首先提出利用丢失能量来寻找新共振粒子的学者之一。他首先建议利用原子核吸收探测弱相互作用中的致磁效应。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在闭路格林函数、量场论的整体拓扑性质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将所发展的闭路格林函数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激光、等离子体、临界力学、随机淬火系统等方面。

他的学术地位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2年与别人合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后来还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奖。从1994年以后还被美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蒙古科学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95年1月11日被香港大学授予科学名誉博士学位。199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

周光召探索真理、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伟大贡献永远记入人类进步的史册。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篇9

亨利·庞加莱(JulesHenriPoincaré)是法国数学家、天体力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1854年4月29日生于法国南锡,1912年7月17日卒于巴黎。庞加莱的研究涉及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天体力学、数学物理、多复变函数论、科学哲学等许多领域。

提到庞加莱,可能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著名的“庞加莱猜想”,不过这一小节我们聊聊庞加莱一段真实又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理解数理统计中假设检验这个模块很有帮助。

我们买一些食品时,食品的重量多少会有些浮动,例如面包包装袋的重量标识可以这样写:

表示面包的重量应该是1000g,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有50g的误差。庞加莱是个每天都会吃面包的人,他也遇到了同样的事,一个面包师声称卖给庞加莱的面包平均重量是1000g,上下浮动50g。这位面包师每天都会卖个庞加莱一个面包,面对这位忠实的顾客,他没有丝毫的防备,按照自己的买卖方式每天卖个这位数学天才1个面包,不过这位面包师的噩梦也从此开始。

在庞加莱眼中,面包应有重量1000g,上下浮动50g,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面包的重量服从期望为1000g,标准差为50g的正态分布。作为一个严谨的数学家,庞加莱每天都会将买来的面包称重,前9天的记录数据(单位g)如下:98197296699210101008954952969

这组数据的期望(平均数)为x=978.2,尽管期望小于1000g,但也有50g的浮动,从感觉上尽管有些不爽但也难说有问题,不过对于身为数学家的庞加莱有8成的把握认定面包师在制作过程中偷工减料。但此时证据难说确凿,庞加莱决定按兵不动,继续记录了16天,累计25个数据如下:

25天的记录数据的平均数为978.7g,略有增加,但此时庞加莱有95%的把握认定面包师在制作过程中偷工减料。

庞加莱果断举报给质检部门,当质检员到来时,面包师百般抵赖,声称自己做的面包就是以1000g为基准做的,最多有上下50g的误差,从庞加莱提供的数据中,全部符合他描述的规律,一时间质检工作人员也无可奈何。但这位面包师可能还不认识他的对手,一位精通假设检验的数学家,下面是庞加莱的证词:

第一点.如果面包师的说法的正确的,则每个面包的质量X服从以1000g为期望,50g为方差的正态分布

这点倒是没什么问题,好像25个面包的每一个都服从这个规律。但是25个面包的平均值也服从正态分布,这就是重要的第二点。

第二点.25个面包的平均数也服从正态分布,期望依然是1000,不过方差却改变了,计算公式如下:

也就是说25个面包的平均重量服从以下正态分布:

面包师和质检人员表示没听懂,这能说明什么?庞加莱给出了通俗的解释:一个面包的重量波动的会大一点,多个面包的平均重量的波动范围就会小很多。就想你投掷骰子,投掷1次可能的点数是1到6中的任意一个,但是如果你投掷100次骰子,这100次总数的平均值基本就是3.5这个常数,不信您可以试试。面包师和质检员基本理解了这个道理,继续听庞加莱的第三点说明。

第三点.既然25个面包总重量的均值服从期望为1000g,方差为10g的正态分布,我们先看看正态分布数据的分布特点,如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95.44%的数据落入以期望1000g为中心,2倍方差为浮动(即20g)的范围里,即[980,1020]。换句话说,如果面包师严格按照1000g为基准,50g为浮动制作面包,那么25个面包质量的平均值,将有95.44%的可能性落入[980,1020]这个范围里,相反低于980g或者高于1020g的概率还不到5%,所以面包师一定故意偷工减料了。

听过了庞加莱对假设检验的科普,质检员对面包师做了处罚,面包师也承认自己确实是以980g为基准做的面包,并同意做出改正。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篇10

1954年,苏步青在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上第一次见到-。当时,全场响起“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则高呼:“同志们万岁!”这种热烈场面使苏步青感到无比激动。他想:我这个在旧社会教了近20年的教书匠,今天也能在大会上聆听毛主席的讲话,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啊!

翌年底,苏步青等一行九人组成的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回国时,他和另一位成员是乘船回到上海的。此前,-在杭州接见了先回国的七位代表团成员。

1月10日,-由杭州抵达上海,下午六时,同上海各界人士及党内高级干部共七十多人座谈并共进晚餐。此前-提出要补行接见苏步青等两人,苏步青因此参加了座谈会,并由老市长陈毅介绍给-。-握住苏步青的手说:“我们欢迎数学,社会主义需要数学。”苏步青后来回忆:“那天毛主席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毫无拘束,这对我的教育意义实在太大了。”

-的接见,给了他巨大的鼓励,觉得有用不完的劲。1956年,他获得了新中国第一次颁发的国家科学奖。1959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1年五一节前夕,苏步青和周谷城、谈家桢、周信芳等人在上海见到了-。在这次会见中,他讲得少,听得多,而且听的是与他自己专业无关的话题。但他同样感到收获很大。苏步青后来回忆:“这次接见,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毛主席胸怀宽广,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把学术研究和政治问题分开来对待,这就有力地支持了学术讨论的开展。”

1974年,他重登讲坛。当时的工农兵学员,水平参差不齐。为了给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苏步青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当有学生问“听说您见过毛主席”时,他立即利用这样的机会教育学生:“是毛主席接见我,接见过四次。主席对数学十分关心,要我们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赶先进,首先要打好基础。你们的基础实在太差了!毛主席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们应该努力学习,国家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

1978年他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后,迅速使复旦走上正轨,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成绩。1982年,他退居二线,并于198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推荐访问:最伟大 科学家 为什么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牛顿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 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做过哪些贡献 牛顿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家 我最敬佩的科学家牛顿 牛顿对科学的贡献 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三大成就 牛顿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 牛顿之后伟大的科学家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