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120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14篇

时间:2022-02-21 23:05:10  来源:网友投稿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14篇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1

李晓红: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2

亲爱的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你们好!

2020年,我们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春节。当我们和亲人团聚时,你们却响应疫情战号召,舍小家冲锋陷阵奋斗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你们直面迎上,全力救助每一位患者。

在武汉,在上海,在西安……在全国各地。每位医护人员都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士。疫情突发,打得人们措手不及,是你们,毫不犹豫地披上战甲。奔赴战役第一线。身为医护人员,你们比任何人都知道这未知的凶险,但使命在肩,还是选择勇敢前行!因为你们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打赢这场关乎人民性命的阻击战。完成使命,给亲朋好友,给国家递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疫情急迫,你们披甲上阵,与死神搏斗,因为你们坚信,这是责任与使命,一定能战胜疫情。你们穿着防护服,双手被汗水浸湿,脸上被口罩勒出一道道深痕,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隔着玻璃,依旧面对微笑。你们的坚强,让我们泪流满面,给了我们全国人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你们是这个时代最可敬丶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道坚固的长城。你们是最可爱的天使,也是最伟大的战士!加油,所有的白衣天使,你们辛苦了!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3

叶欣:永远的白衣战土 2003年3月25日凌晨.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永远毕上了她美丽的双眼.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当一批批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时.持续作战的叶欣却倒在了她最热爱的岗位上.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叶欣曾说过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4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家庆祝新春的节奏。__的妻子作为区人民医院的护士,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十分忙碌。__作为家中独子,正在家中照顾脚骨折的母亲和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父亲,接到单位返岗的命令后,他没有丝毫犹豫,克服眼前的实际困难,第一时间赶到单位投入战斗,“关键时刻,共产党员要顶得上,党员干部要敢担当”,__同志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该何去何从。

__被安排在集中隔离点工作,从1月30日隔离点正式启动以来,一直坚守岗位,没有回家探望过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第一批到隔离点集中隔离的人员有15人,__每天负责采集体温,收集隔离人员的相关信息,关注隔离人员的动态,安抚隔离人员情绪,做好疏导工作,带领大家及时填报各种报表,交待隔离注意事项,带领消杀人员进隔离区消毒,在污水池投放消毒药品,监督清运医疗垃圾,协助流调组、采样组给隔离观察人员采样,做好后勤保障。除此之外,工作人员每晚还要负责巡视房间、检查门窗,避免出现任何意外。

凭借多年的职业敏感,__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面对隔离点被隔离观察的29人,有些是因为对疫情认识不足,有些是防控意识较差,__极为耐心的对那些不理解、不配合的隔离人员开展劝说和安抚工作,想尽办法、竭尽全力的处理每一个棘手问题,帮助隔离人员解决困难。“我们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__边安抚被隔离人员,边鼓励其他医护人员积极发挥作用。

__同志参加疫情防控以来,时时刻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精神,把安全让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舍小家、顾大家,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战场,始终坚持战斗在疫情防控前沿,把“最险的地方我上,最难的时刻我到,最苦的地方我在”当成此时的工作指南和唯一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5

作为__区环卫清运中心的驾驶员,自1月24日起,代小立就一直坚守在岗位。

收集废弃口罩、消杀消毒、运输焚烧……按照__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安排部署,代小立要确保废旧口罩日产日清。

而此时,他正在__区清运中心3号泊位,将废旧口罩专用回收的垃圾箱吊装至运输车上,这是__区针对此次疫情防控专门设立的废旧口罩回收“绿色通道”。

“每天运送来的口罩需要进行单独处置后,第一时间运输至指定的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运输过程必须实行全密闭运输转运,确保垃圾收运车辆整洁干净,无‘抛冒滴漏’!”

代小立在休息的空隙看了一眼行驶里程,“从清运中心到发电厂大概34公里,我每天要往返几次,想到我也能为防控疫情尽一份力,感到特别自豪!”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6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某某所全体总动员,全力以赴投入这场战“疫”中。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辞辛苦,离开家人,始终坚守岗位,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展现出新时代高速职工的风采。

金牌厨师“罗大厨”

还有2个月就退休的资金主管某某,正月期间本在家中与亲人其乐融融的过着2020年的春节,当她接到单位要提前返岗的通知时,她二说不说,让爱人驱车几百公里从某某送回单位。

由于疫情,全所实行了封闭,食堂用餐人员增多,看到食堂工作量比较繁重,同时又了解到厨师由于患有风湿,手肿起了大包,不能遇冷水。每到饭点,她都主动请缨到食堂帮忙,做起了常人不愿意做的帮厨工作,择菜、洗菜、切菜,样样都不含糊。

农历十五,这是她在单位过的最后一个元宵节,由于当地物资紧缺,没买到鱼和肉,为了让大家节日能吃上丰盛的“大餐”,擅长烹饪的她,将自己从家中带来的板鸭和腊肉全都贡献出,亲手给站里的职工烹饪她拿手的“板鸭炖萝卜”、“干锅腊肉”等美味佳肴。节日当天,大家吃着可口的美食,她舒心地笑了。收费员小游说:“大厨,板鸭真好吃,在这特殊的日子,能吃上罗大厨亲手做的菜,我们真是幸福呀!我家是开饭店的,你的水平可不比我店里高薪聘请的厨师差呀!”

暖心的“托尼”老师

“兄弟们,快来班组活动室剪头发!”晚上7点,铁路收费站四班班长某某在工作微信群召唤着。原来由于疫情,理发店都不营业,在了解到站里好多同事需要剪头发,他就发挥自己的业余特长,为身边的同事提供免费的理发服务。

不到十分钟,就有3名男职工到达班组活动室,依次有序地排队等待暖心的“托尼”老师为自己“改头换面”。只见“托尼”老师某某在征得每个同事的发型意见后,巧手妙剪,用利索的手法让一个个“长发”大叔顿时变得精神抖擞,还多了份帅气。为每个同事理完发后,某某都会认真用水清洗、用酒精消毒,避免交叉感染风险,继续为下个职工理发。

给同事们理完发,已经到了9点,回到房间的某某掏出了手机,和老婆视频通话,“宝宝睡了没,晚上睡觉闹不闹?”从大年初二就返回单位的他,已经有足足22天没回家了,每天都会和爱人视频通话看下不到半岁的“小棉袄”,这是他每天最快乐幸福的时刻,这份幸福是支撑他抵抗疫情、坚守岗位的源源动力。

风驰电掣的“千里马”

系管某某,是一位不善言辞的90后小伙子,同时他还兼任了某某站的司机。自去年11月以来,ETC推广、入口称重治超、新设备接通运营等接二连三的繁重工作让他五天的年假一天也没休,本想借着春节好好在家休息。可是由于疫情,领导一个电话,就把他召唤回单位。

2月8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小型客车免费结束系统即将切换,为应对春运返程高峰,他连续24小时不眠不休,与交警联勤联动,协助交警把30多个安全锥一一整齐摆放在收费广场,保障收费站的有序通行。

当雪情遇上疫情,为了给单位买到应急保障物资,2月15号下午,他一个人就像一匹驰骋的“千里马”,2个小时跑遍镇上十多家南货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店几箱方便面、那个店几箱矿泉水,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他帮助单位解决了燃眉之急,买到10箱方便面,20箱矿泉水。采购完回到站里已经到了五点半,尽管打着伞,把货物从皮卡车上运往办公楼一楼的时候,他的身上还是湿了一大半,但是他并没有多休息,吃完饭后,又出现在车道上升级收费系统,雨水和汗水将他的衣衫浸湿,暗淡的收费大棚灯光将这个一米八大男孩的影子拉得更长了。

众志成城,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现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冲到了防控工作的第一线,又何尝不是最美的逆行者?疫情还在继续肆虐着人间,但我们坚信: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7

谢婉雯:爱心传遍香江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8

还记得03年轰动全国的非典吗?那时候医学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多少人的性命被夺走,医护人员的日夜看护也是我们不会忘记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击非典医护人员个人的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9

当前,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正万众一心、全力以赴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托克托县新营子卫生院党支部响应上级号召,积极落实部署。2月11日,新营子卫生院共产党员__同志得知托县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燕山营卫生院)人手不够,急需医护人员前去支援,主动要求参战。

__同志于一九九五年参加工作。在平时,他认真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刻苦钻研医疗技术,逐渐成为全院业务技术骨干。无论是县卫健委安排的工作,还是卫生院平时的工作中,他都能够团结同志,积极主动负责,在各种急难险重的考验中经受了锻炼,起到了表率作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呼市“非典”医院需要基层医务人员支援,他和新婚不久的爱人王素娥同志主动请战,到“非典”第一线工作了三个月,受到医院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并于同年夫妻双双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现阶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关键时期,__同志又主动请求参加到最需要的一线工作。他说自己既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有抗击“非典”的工作经验,要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意识,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又能胜利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10

“守好一扇门,温暖一座城”应该是对__市金安区妇联__同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最好诠释。新年伊始,病毒肆虐华夏大地,防控工作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公务员,__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女党员、妇联干部担当与风采。

勇做“逆行者”,这是对初心的最好诠释

在收到__市金安区委组织部印发得《关于城市社区选派干部开展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后,__同志积极报名,主动请缨,和千千万万的基层一线干部一样,没有什么防护服,一个口罩就是她全部的防护“家当”,但是带着使命、有着担当,她说自己不怕,前期每天的入户宣传,现在每天的卡点值守,她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好每件小事。由于小区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居民进出不是很方便,为了解决包保小区部分年龄大、行动不便的老人们买菜、买药等实际困难,她在给居民登记发放出入卡片和登记外来人员进入小区时,便留心摸排的老弱病残困户,逐个登记造册,在区妇联党组的组织下建立了一支“跑腿小分队”,她又多了一个身份:“快递员",她和妇联其他同志一起,为小区的21户老人送去“服务袋”,暖心地交代着:“老人家,能不出门不出门哦,有什么需要我们帮您办,现在还是待在家里比较安全,如果万不得已要出门,一定记得戴口罩”。但是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在别人不出门的时候,她逐户敲门送上明白纸,并叮嘱做好防护。在别人陪伴孩子的时候,她甘愿在风中坚守,检查是否有群众聚集聊天,是否有群众到处遛狗,是的,她所作的一切,就是最大程度确保群众安全。

防患于未然,就是对防控工作的最大贡献

疫情防控最难、最有效的就是阻止扩散,如何做好严密防控,避免密切接触是工作的核心。最土的办法往往也是最好的办法。为此,按照部署要求,__同志甘当小区“守门人”,从早到晚,严密防控出入人员,严格做好各项排查登记,耐心劝阻,积极宣传。半个多月来,__同志一直奋斗于防控第一线,未和家人共进一顿餐。因为她深知,阻止接触就是阻止扩散,就是对人民安全的最大保障。防患于未然,才是防控工作的最大成效。劝阻过程当然不会一帆风顺,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不理解的群众,但是“特殊时期用特殊手段,有股子干劲。我们的干部就应该这样,有些举措在常人看来可能有点偏激,实际是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算受点怨气,甚至挨几句骂,也是值得的。”__同志如是说。

无问于西东,才是新时期党员的最美情怀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在疫情控制的关键时刻,基层的党员干部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防控疫情最前线,“大爷,您忘戴口罩了。”“大妈,您出入证带了吗?”“大姐,您有什么,我帮您拿。”“别慌,来量个体温。”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简单,但是由于有些人不理解、不配合,需要反复的解释、说明,这就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细心,而__同志充分发挥了女同志细心、耐心的特点,一次次、一遍遍,不厌其烦,有时候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但是她说:相比于医生护士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应该站好自己的岗、担好自己的责!每天清晨出门,等晚上回到家忙完所有的事,孩子也早已入睡,很难有亲子时光。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做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让疫情止于自己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她们守护的是一扇门却温暖了一座城,相信这场疫情在无数个如__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会被战胜!只问初心,无问西东!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11

还记得03年轰动全国的非典吗?那时候医学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多少人的性命被夺走,医护人员的日夜看护也是我们不会忘记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击“非典”,使中华民族又一次彰显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说:“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这位6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在“非典”一线连续72小时不眠,率领专家组会诊、治疗,穿梭于最初出现疫情的广东省。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负责“非典”病人的接诊工作,她把病人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包揽起来,甚至有时把别的同事关在门外。她感染“非典”牺牲后,她的丈夫知道她深深热爱自己的职业,惟一要求就是让叶欣最后穿上一套护士服,让她生时为一名护士,死的时候也是一名护士。

这是一名54岁的老护士“态度强硬”的请战书。“我是沐浴着新中国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共和国同龄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尚年幼,1998年特大洪水我没有机会,这次在与21世纪首场全球性传染病——SARS的战斗中,我请求组织上批准我作为第一批‘战士’到抗击‘非典’的前线去…… ”

这位名叫郑祥瑞的老护士所在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只有职工1994人,却有2371人报名参加抗击“非典”工作——在医院进修的外地医生、实习学生、临时工、招聘人员,纷纷踊跃报名,许多已经离退休的老专家再三要求去打这个硬仗。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无论是滔滔无边的洪水,还是无形的病毒,在坚韧不拔的民族面前只能望而却步。

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亲临一线,向全国发出动员令。

医务人员冲上去了,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同病魔奋力搏击;

科技人员冲上去了,他们夜以继日、合力攻关,力图早日攻克病毒的关隘;

新闻记者冲上去了,他们忠于职守,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报道“非典”疫情和无数感人的事迹……

危难时刻,亿万人民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筑起了一座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

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2

钟南山同志先进事迹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他既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医学专家,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为祖国争一口气

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

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但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不信任钟南山,把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钟南山暗下决心为祖国争口气。他拼命工作,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他的勤奋和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当他完成2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为党工作高于生命

2003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SARS疫情,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丑化中国。钟南山作为防治SARS的权威专家,利用经常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发生的SARS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5月28日,钟南山应邀在全美胸肺学会(ATS)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他专业、开放、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辩论风格,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著名的CNN电视台在《今日美国》中评论“中国大陆的SARS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令人鼓舞”。钟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势力借SARS事件丑化中国的“话语垄断”企图,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那段时间,钟南山既要在临床一线救治SARS患者,又要协调各地的防治工作,极少休息,身体很疲惫。老伴经常劝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为此朝他发脾气。但钟南山停不下来,因为他把自己为祖国服务、为党工作的有限时间,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宝贵!

看病“三个一样”

说起钟南山,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总是很动情。她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自己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吃了很多药也不行,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应该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为确诊,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情得到证实后,钟南山又亲自安排了医生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好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五分之四,什么时候堵满了,阿琼什么时候就没了。阿琼深情地说:“钟教授的过人之处岂止在于他的医术,他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和对病人的爱心,同样常人难及。”

对个别医生索取红包礼物的行为,钟南山深恶痛绝,“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有任何折扣,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个品德。”在钟南山身边工作的人员都知道他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三个一样”成了所内医务人员的共同追求。

科学不能明哲保身

钟南山是一个求实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他决定开展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

在2003年抗击SARS战斗中钟南山更是这样。他坚持实事求是,不畏权威,勇敢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促成广东省决策层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这也是广东省取得SARS患者病死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很重要的原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

人要活在理想中

钟南山很喜欢中学老师的一句教导:“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他经常跟身边的人强调,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最重要,它是精神的灵魂和支柱。

从医以来,钟南山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们在这个专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某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来形容钟南山的成就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位68岁的老人,他仍然对事业保持着炽热的追求,在科学的殿堂坚持创新、永不停步。这种性格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围的人,熏陶出了一个勇于奉献、蓬勃向上的群体,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了国内瞩目的学术阵地———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

多年来,钟南山“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1997年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广东省卫生厅也专门行文,要求全省医疗战线的同志学习“南山风格”。2003年6月19日,因在抗非战斗中表现卓越,他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特等功。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3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

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

1976年毕业,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

1983年,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二沙分院时,叶欣主动请缨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在急诊科护士长任上连续工作二十年。

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3月29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叶欣遗体告别仪式,全体员工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

“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

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很快,年轻的叶欣从同期护理班学员中脱颖而出,1976年毕业时她的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留院工作了。光阴荏苒,1983年叶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年。同伴们忘不了,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这买那。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

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

在叶欣担任护士长期间,她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院领导戏言:急诊科是医院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窗口。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4

百名军医宣誓:战非典我先上

昨日下午,解放军第47医院的百名医护人员庄严宣誓:“抗击非典,我们万众一心,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据悉,该医院在被上级指定为成都战区防治非典的定点医院后,重新建立健全了抢救治疗、专家指导、防疫、应急机动、药品保障和生活保障等6个小组,并改建了传染科大楼,修建了隔离室,为防治非典做好了一切准备。

花甲护士熬夜设计防护衣

前不久,一道紧急指令到达四川省医院护理部:“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防护服!”合格的防护服关系着参加诊治非典病人的医护人员的安危,作为四川省护理学会理事长、省内护理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省医院63岁的护理部主任徐翠霞主动请缨。曾经数次为医院医护人员设计服装的徐翠霞上网查询了大量有关防护服的资料,又经过多次修改,熬了一夜后在清晨5时许拿出定稿。顾不上休息,徐翠霞立即将设计图送到医院制衣厂。上午9时许,第一件四川造防护服出笼了。目前四川省医院自制的防护服已经向交警、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和成都市儿童医院供应了100多件。

别让一线勇士流汗又流泪

列车上,她的勇敢善良得到全体乘客的敬爱,可回到家后,她和家人却被周围人歧视,避而远之。昨日,成铁客运分公司成京三组的列车长李小红真诚表示,希望社会多一些关心和理解。

5月3日,从北京开往成都的7次列车在行至保定-石家庄间时,14号车厢的乘务员发现该车厢内一名旅客不断咳嗽、呼吸急促。列车长李小红与随车医生马上赶到,经过两次体温测试后,初步诊断该乘客为非典疑似病人,他们迅速对其采取隔离措施,同时通知相关部门,在石家庄车站将疑似病人交站处理。

当时所有的乘客都惊慌失措,李小红又马上对这些旅客进行了耐心的开导,做好旅客的登记工作,一路细心照顾旅客,在列车到达成都后,所有的旅客都向他们报以了热烈的掌声。但是回到家后,李小红的女儿就委屈的告诉她:“妈妈,你知道吗,班上的同学因为你是值乘北京的列车长都不和我玩。

”丈夫也说,女儿身体稍有不适,学校就会让女儿停课回家,自己在单位也被视为非典病人而被处处提防,周围的邻里更是关门闭户。李小红表示,他们接触疑似病人都有全套防护措施,下班回家前也要测体温和严格消毒,邻居们的另眼相看让她和家人深感委屈。

据成铁客运分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情况对李小红及许多来往疫区的列车工作人员来说已成家常便饭,但是在李小红的带领下,成京三组的乘务员100%出勤,坚持战斗在抗非典的前线。该负责人和李小红希望社会大众能给列车上的这些乘务员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理解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12

“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人类总是在明知有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

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短短的时间波及全国,空了街道、堵了医院。医者忙碌的背影如洁白的帕绢,抹去了病患亲人焦急的泪水;钟南山院士铿锵有力的指令,安了我们担忧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从死神手里抢人罢了。护目镜和口罩在他们脸上留下“最美的伤痕”;密不透风的白色防护服上,写下激励的话语。疫情无情,“逆行者”是最温暖的风景。

谢谢你们,上演最美逆行。谢谢你们,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一幕幕,从此身边有情,心中有光。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举国上下一盘棋,军民联动共驰援,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在全国打响。淄博也不例外,百姓们安守在家,无数的党员们坚守在各个小区防疫劝退点的岗位上,走在控疫防疫的第一线。

一根扁担,十里寒风。隔离病毒,不隔大爱。2月12日上午7点半左右,一位大叔用扁担挑着两箱物品,来到淄博淄川疫情检查点,放下物品后,转身就走,坚决不留姓名。事后,记者辗转找到了这位大叔,他叫殷长秀,今年53岁,2月12日早5点40他就从家里出发,用扁担挑着自家舍不得用的微波炉和一箱寓意平安的苹果,走了两个多小时,步行了10多里路,只为让防疫人员吃上热乎饭。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菜农们起早贪黑,拔出一筐筐新鲜的蔬菜,是给武汉战役中的人民最恳诚的祝福。数不尽陌生的好心人,把他人想在前面,为站岗的人们,送去消毒水,送去口罩。是啊,疫情下的中国,是有抬价牟利的商人,是有造假售假的败类,但是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的温暖,在灰暗的大气中熠熠闪光。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场战“疫”,携子之手,一道并行,光明在路上,更在不远的前方。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13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国事家事天下事,因与自身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自上而下,没有人敢无动于衷。

追根溯源,痛定思痛。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不能不引以为戒。温疫,战争,地震,旱、涝洪荒,龙卷台风,凶杀惨案,或天灾,或人祸;要想太平无事,悲剧不再重演,且行且珍惜,血的教训,当牢记!回顾十多年前的非典事实,与此次冠状疫情,是“本家”,异曲同工,有着相互相通的关联,何其相似!敬畏生灵,与生物界和谐共处,何错之有?

正确认识,迫在眉睫。武汉始作俑的肇事者,愧对天下,无颜见人!既成事实,难挽回,声讨归声讨,激愤憎恨之余,不妨试想:那人(制造麻烦者)是自己,是与你我沾亲带故,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亲属,又当如何?

疫情紧迫,宣传,报道,鼓呼,传递正能量,力挺支持!而不分青红皂白,传播消极负面消息,荒诞讹谬,就不看好了。不准确的、未经官方核实认可发布的讯息,务必坚决杜绝。对灾难疫情,无能为力,没人怪罪。只要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不捕风捉影盲目跟风,自律自觉,就是对国家的支持,是做贡献。

非常时期,国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并没有因疫病而被打乱。只是,议事日程和长远计划有所调整,变动。

做为普通公民,在特定环境,面对此情此景,我也发了些许言论,转发了别人的视频及文字链接于群里。激浊扬清,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篇14

此时的你们,应该都是和我一样,满怀惆怅与希望地坐于窗前。望着窗外,听着那难得一闻的清脆鸟鸣;望着远方,祝福着那些奋战一线的勇士们。

病魔无情,但人间有爱。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之时,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的勇士,他们的人生或许平凡、他们的职业或许普通,但他们精神却很伟大。他们,拥有着闪耀的灵魂。

逆向而行是他们。当这场战争打响之时,他们便已义无反顾的冲在了最前线,面对病魔,他们逆向而行,用他们的柔软肩膀给病人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他们或年老、或年轻,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脸,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我们能够看到那一身“希望之蓝”。那疲惫的身影中透露着坚强,那沙哑的声音中暗含着温柔,那湿润的眼眶中隐藏着希望,那变了容貌的脸颊上书写着付出。

负重前行的他们,终会在这条逆向之路上冲破障碍,踏出一条康庄大道。

平凡伟大是他们。当这场灾难来临之时,我们看到了十几亿炎黄子孙的华夏精神。我们从事不同的职业、我们拥有不同的地位、我们很平凡,但我们便是他们,平凡中显现着伟大。丢弃个人物品而带回几箱口罩的海外留学生;动用全家力量为医务人员提供饭菜的饭店夫妻;夜以继日建造医院的建筑工人;捐出全部积蓄的拾荒老人。

平凡而又伟大的他们,让被病魔侵扰的人间充满着无尽的温暖。

心怀感恩是他们。当无尽的等待终有回应、当昏暗的病房终现阳光、当无声的落泪终现笑容之时,那颗感恩的种子便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破土、长大,他们感恩家人的不放弃、感恩医生的不放弃,让他们有了走出病房感受阳光的机会。

心怀感恩的他们,让医护人员多了一丝慰藉,也多了一丝希望。

此刻的我们,正在品读他们的故事,正在感悟他们的灵魂,那一个个闪耀着光芒的灵魂拧成一股绳、攒成一股劲,终会战胜病魔,走向春天。

推荐访问:抗击 非典 感人故事 非典感人肺腑的故事 抗击非典感想 非典抗疫故事 描写抗击非典的美文 抗击非典事迹材料 关于非典的事例 非典的感想 抗击非典个人心得体会 关于非典的故事简短 抗击非典作文


[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1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