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120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产业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6 13:48: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产业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个⼈素质的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下旬开始,进⾏了为期⼀个⽉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科、阳光电源、三川⾃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锡、宁波三地开展⽐较式调研,考察了⼴源热电、新誉集团、⽆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物质能、⽔能、煤的清洁⾼效利⽤、智能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个特点:

  1、⼀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xx年⼯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业科技⼈员近2.5万⼈。

  2、企业创新能⼒显著提⾼,涌现⼀批科技含量⾼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程技术(研究)中⼼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程科技、通⽤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等是我省第⼀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批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物能源、锂电池、污⽔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能源)⽅⾯,产品涉及到⽣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产品涉及到⽔污染治理设备、空⽓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产品(服务)涉及到⽣产过程中产⽣的废渣、废⽔(液)、废⽓、余热、余压等进⾏回收和合理利⽤,废旧物资回收和再⽣利⽤;在环境保护服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器进⼊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器⾏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科、安兴⾼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艺研发和

产业化等项⽬,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席之地,我市已作为⾸批推⼴使⽤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物、格林⽣物等企业,⽣物质油⽣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业标准现已有6项⾏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脱硫、除尘领域有⼀定的实⼒,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业百强企业之⼀。⼯业节能、绿⾊照明领域也有⼀定产业基础,三川⾃控、云龙科技、⼤明电⼦等发展较快。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类加⼯等⾷品⼯业的发展,另⼀⽅⾯,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物质发电、⽣物柴油、沼⽓、⽣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的原料。⼆是⼯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产基地项⽬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量增加。其综合利⽤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是具有较⼴的本地市场需求。⼀是新能源需求量⼤。随着⼀批重化⼯业项⽬的投产,全市⽤电量还将剧增。近⼏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规模商业⽣产的要求,⽣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基地项⽬、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项⽬、德国⼤陆轮胎合肥项⽬、京东⽅6代线项⽬、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产基地项⽬的陆续投产,⼀⽅⾯,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业“⾼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作压⼒进⼀步加⼤。节能环保⼯作压⼒的另⼀⾯,⼜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临的现实市场需求。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撑。我市拥有⼀批具有雄厚研发实⼒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业⼤学教育部光伏系统⼯程研究中⼼,合肥通⽤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中国科技⼤学、合肥⼯业⼤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撑作⽤。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都将提出明确的⽀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xx 年⼯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规划》;近期⼜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业⼩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问题的若⼲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业化发展的若⼲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步推进⾃主创新若⼲政策措施(试⾏)》(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临挑战

  ⼀是企业总体规模不⼤,缺少⾏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业排头企业相⽐,规模不够⼤、整体带动⼒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对新兴市场,开发能⼒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

战略投资,企业竞争⼒不强。资⾦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当新兴市场迈⼊成熟阶段时,⾯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临⽣存考验。

  ⼆是缺少⾃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带动能⼒较弱。多数企业,⾃主创新能⼒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竞争⼒,产品附加值不⾼,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新技术产业,⼀些核⼼关键技术的应⽤存在⽣产成本⾼、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推⼴;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且国内外技术⾰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度不强,扶持的⼒度不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协调、先导性、成体系⽅⾯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度不强、扶持的⼒度不够⼤。

三、常州、⽆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三、常州、⽆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动计划或实施⽅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财税扶持⼒度、实施⼈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层论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先,我市要尽快成⽴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作。成⽴“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和引进项⽬进⾏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调研和⼴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和重点领域⾏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业的优先发展⽅向和⽬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跟着规划⾛,资⾦跟着项⽬⾛”,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

  2、加⼤政策⽀持⼒度,建⽴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要优先⽴项,优先安排⼟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件。

  设⽴专项资⾦。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持以外,市政府设⽴专项资⾦,重点⽀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新技术产业发展重⼤项⽬、重⼤技术装备研制项⽬、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和公共服务平台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持。⼀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艺发⽣的研究开发费⽤,未形成⽆形资产计⼊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

研究开发费⽤的50%加计扣除;形成⽆形资产的,按⽆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是资⾦和投资⽀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项⽬和关键项⽬,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式,全⼒推动项⽬落地。三是市场⽀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独⽴法⼈资格的新能源项⽬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服务,在⼀定年限内,给予资⾦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商务部“优化机电和⾼新技术进出⼝结构资⾦⽬录”的给予配套资⾦⽀持。四是政务⽀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企⼀策”、“⼀事⼀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产经营和重⼤项⽬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市场销售,满⾜消费需求。

  ⽀持应⽤项⽬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程,⽀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适⽤太阳能热⽔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的应⽤,⽣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产企业与使⽤单位分享,实⾏合同管理。⿎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业建筑等安装⼤型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作,每年安排⼀批项⽬,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型光伏企业。市电⽹企业要加快电⽹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财政补助资⾦管理暂⾏办法》、《关于实施⾦太阳⽰范⼯程的通知》,⽀持符合条件的项⽬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补助。对能耗⼤、占地⾯积⼤的公益建筑、⼤型⼯业⼚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器,推⼴循环⽔利⽤。借鉴“三市”利⽤城市⽣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建设。

  ⽀持应⽤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持列⼊《合肥市⾃主创新产品⽬录》。对列⼊《合肥市⾃主创新产品⽬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励财政性资⾦优先采购;政府⽀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励⾦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式,加⼤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持⼒度。选择成长性好、⾃主创新能⼒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持⿎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持和⿎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做强企业。通过进⼀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励⾼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起省级和国家级的⼯程实验室、⼯程研究中⼼、企业技术中⼼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

  推动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作,提⾼企业的⾃主创新能⼒,加⼤投⼊,开发具有⾃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的核⼼技术和专利技术,提⾼整个产业的核⼼竞争⼒。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励发展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

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产品和⼯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批具有区域特⾊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范带动作⽤;着⼒打造绿⾊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标准,积极引进⼀批技术含量⾼、带动⽀撑作⽤强的重⼤项⽬⼊驻。

  分⾏业筛选⼀批产业特⾊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带动能⼒较强的企业进⾏重点培育,打造⼀批龙头企业。⿎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起产业带动效应⼤、辐射作⽤强的⼤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对“专精特新”中⼩企业的扶持⼒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企业向专业化⽅向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服务。

  7、加强⾼端⼈才培养和引进,加快⼈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才培养引进的投⼊,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才、开拓型经营管理⼈才、⾼级技能⼈才等专业⼈才。这⽅⾯我市已经出台了⼀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端⼈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员。⿎励企业建⽴和完善⼈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员和经营管理⼈员实施期权、技术⼊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励⾼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向产业基地建⽴⼀批专业技术⼈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才;⿎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才。⽀持企业⾃⼰开展⼈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牵头领导:王世清

  调研组长:⽯新民

  调研组成员:⾦维平⽅敏李保

  张红⾦萍徐易

  王勇胡斌袁德跃

  执笔⼈:徐易

  附:常州、⽆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常州、⽆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径不尽相同。

⼀、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物柴油、动⼒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较完整,配套能⼒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重⼯等⾻⼲企业;⽣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批优秀企业。

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业实现销售收⼊238亿元。在环保设备⽣产、⽔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涌现出⼀批拥有⾃主专利技术的⾼新企业。

  2、⽆锡市情况

  ⽆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平先进,⾃主创新能⼒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的新能源⾼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重分别达到30%和40%。⽬前⽆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贸易额均居全球⾸位,是最⼤的光伏⽣产和出⼝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锡市倾⼒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建⽴了我国第⼀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员5万多⼈,营业收⼊200多亿元,税利收⼊30多亿元。⽆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南京⼤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江苏省环境⼯程技术研究中⼼等⼀批研发、检测和⽀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论是风能、太阳能、⽣物柴油的开发利⽤,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产以及⽣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炬计划特⾊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在太阳能热⽔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发电,沼⽓⼯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知名度,在⾏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的⽣产能⼒,除出⼝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在固体废物⽅⾯,全市⽆⼯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活垃圾⽆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投⼊运营。

⼆、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动计划或实施⽅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财税扶持⼒度、实施⼈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层论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产业却长⾜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电⼦、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程技术研究中⼼较早研制兆⽡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五⾦⼚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滚磨机等设备。

⾦坛晶磊⽯英为光伏企业配套⽣产⽯英坩埚、⽯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建在常州。由于⼯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撑⼒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可⼤⼤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产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并形成产业化,可⼤⼤提⾼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前正致⼒于催⽣出⼀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竞争⼒的同时,进⼀步壮⼤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锡运⽤政策强⼒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是⼈才战略显现成效。⽆锡市⾃5⽉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才近13万⼈,其中“双⾼”⼈才5388⼈,海外留学归国⼈才3000多⼈,全市⼈才总量突破100万⼈。这些落户⽆锡的⼈才和项⽬,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式转变的重要推动⼒量。⽆锡市财政三年来⽤于⼈才⼯程建设的资⾦超过5.5亿元。

  ⼆是积极牵⼿风险投资公司。⽆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深度介⼊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的尚德模式,⽆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锡从财政资⾦投⼊、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全⾯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创业投资引导基⾦10亿元,市级财政统⼀设⽴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全市创业投资基⾦规模已达到72亿元。⽆锡市确定了市出⼊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付较少费⽤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范项⽬推⼴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发电场,⾦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期⼯程运⾏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次交易⾦额约300万元⼈民币,⼀年能“腾”出9万吨⼆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也⾛在前列,⽬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积达800万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范项⽬1500千⽡。⼤⼒推⼴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年可节约近2亿千⽡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全市改造节能项⽬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批可再⽣能源建筑应⽤⽰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持,为可再⽣能源推⼴应⽤提供了动⼒。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范项⽬的补助,通过⽰范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活垃圾焚烧发电项⽬,于3⽉正式进⼊商业运营。该项⽬⽇均处理⽣活垃圾750吨,年处理⽣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活垃圾焚烧发电⼚,是⽆锡市第三座⽣活垃圾焚烧发电⼚,也是全国⽇处理能⼒最⼤的⽣活垃圾焚烧发电⼚。⼯程分两期,⽇处理能⼒均为吨,建成后市区⽣活垃圾将100%⽤焚烧处理。⼀期⼯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程采⽤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恶英等重要烟⽓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废⽔经处理达标后

部分循环利⽤,⽔重复利⽤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活垃圾焚烧发电⼚投⼊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发电量60万千⽡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氧化硫吨,减排温室⽓体⼆氧化碳15万吨,是⽬前浙江省最⼤的垃圾发电⼚。

  常州、⽆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径不尽相同。

⼀、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物柴油、动⼒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较完整,配套能⼒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重⼯等⾻⼲企业;⽣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业实现销售收⼊238亿元。在环保设备⽣产、⽔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涌现出⼀批拥有⾃主专利技术的⾼新企业。

  2、⽆锡市情况

  ⽆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平先进,⾃主创新能⼒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的新能源⾼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重分别达到30%和40%。⽬前⽆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贸易额均居全球⾸位,是最⼤的光伏⽣产和出⼝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锡市倾⼒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建⽴了我国第⼀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员5万多⼈,营业收⼊200多亿元,税利收⼊30多亿元。⽆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南京⼤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江苏省环境⼯程技术研究中⼼等⼀批研发、检测和⽀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论是风能、太阳能、⽣物柴油的开发利⽤,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产以及⽣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炬计划特⾊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在太阳能热⽔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发电,沼⽓⼯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知名度,在⾏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的⽣产能⼒,除出⼝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在固体废物⽅⾯,全市⽆⼯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活垃圾⽆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投⼊运营。

  ⼆、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动计划或实施⽅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财税扶持⼒度、实施⼈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层论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产业却长⾜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电⼦、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程技术研究中⼼较早研制兆⽡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五⾦⼚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滚磨机等设备。⾦坛晶磊⽯英为光伏企业配套⽣产⽯英坩埚、⽯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建在常州。由于⼯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撑⼒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可⼤⼤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产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并形成产业化,可⼤⼤提⾼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前正致⼒于催⽣出⼀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竞争⼒的同时,进⼀步壮⼤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锡运⽤政策强⼒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是⼈才战略显现成效。⽆锡市⾃5⽉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才近13万⼈,其中“双⾼”⼈才5388⼈,海外留学归国⼈才3000多⼈,全市⼈才总量突破100万⼈。这些落户⽆锡的⼈才和项⽬,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式转变的重要推动⼒量。⽆锡市财政三年来⽤于⼈才⼯程建设的资⾦超过5.5亿元。

  ⼆是积极牵⼿风险投资公司。⽆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深度介⼊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的尚德模式,⽆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锡从财政资⾦投⼊、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全⾯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创业投资引导基⾦10亿元,市级财政统⼀设⽴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全市创业投资基⾦规模已达到72亿元。⽆锡市确定了市出⼊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付较少费⽤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范项⽬推⼴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发电场,⾦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期⼯程运⾏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次交易⾦额约300万元⼈民币,⼀年能“腾”出9万吨⼆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也⾛在前列,⽬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积达800万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范项⽬1500千⽡。⼤⼒推⼴节能技术和产

品,在全省推⼴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年可节约近2亿千⽡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全市改造节能项⽬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批可再⽣能源建筑应⽤⽰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持,为可再⽣能源推⼴应⽤提供了动⼒。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范项⽬的补助,通过⽰范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活垃圾焚烧发电项⽬,于3⽉正式进⼊商业运营。该项⽬⽇均处理⽣活垃圾750吨,年处理⽣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活垃圾焚烧发电⼚,是⽆锡市第三座⽣活垃圾焚烧发电⼚,也是全国⽇处理能⼒最⼤的⽣活垃圾焚烧发电⼚。⼯程分两期,⽇处理能⼒均为吨,建成后市区⽣活垃圾将100%⽤焚烧处理。⼀期⼯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程采⽤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恶英等重要烟⽓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废⽔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重复利⽤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活垃圾焚烧发电⼚投⼊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发电量60万千⽡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氧化硫吨,减排温室⽓体⼆氧化碳15万吨,是⽬前浙江省最⼤的垃圾发电⼚。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

  宠物⼀般是指家庭饲养的、作为伴侣动物的⽝和猫等。其中,宠物狗和宠物猫⽆论是在家庭拥有率、规模还是消费者偏好⽅⾯都占据着绝⼤部分市场。

  由于宠物能够缓解⼈类压⼒,改善⼈类健康,愈发得到⼈类的⼴泛喜好。随着⼈类⽣活⽔平的提⾼,在宠物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存质量也不断提⾼。⼈类为⾃⼰的宠物购买⾷品、服装、附属⽤品,接受医疗、美容、驯养等服务,由此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宠物产业。宠物产业是指所有与宠物相关的⾏业,宠物产业链包括宠物饲养、宠物⾷品、宠物⽤品、宠物医疗、宠物美容、宠物培训、宠物保险以及宠物善终等。

  ⼀全球宠物⾏业发展现状

  ⽬前,国际宠物市场已经逐步成熟,养宠物已经成为社会发达的⼀种标志。⼈们对宠物的⽇益喜爱促使宠物数量快速上升,进⽽促使宠物产业逐渐成长壮⼤。宠物⾷品、宠物⽤品、宠物美容、宠物医院等新兴产业相继产⽣、快速发展,并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宠物市场⽇趋完善。

  据统计, 20xx年全球宠物市场规模达到997.41亿美元,预计 20xx 年将达到 1,050 亿美元。在过去五年中,全球宠物市场均保持了 4%-5%的同⽐增速,稳定增长的引擎则主要来源于新兴市场的⾼速成长。

  20xx-2015 年全球宠物市场规模

  美国是全球第⼀宠物⼤国,养宠物已经成为美国⼈⽣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宠物按数量多少依次为狗、猫、淡⽔观赏鱼、鸟、爬⾏动物等。庞⼤的宠物消费市场加快了宠物产业的细分步伐,美国宠物产业包括宠物⾷品、宠物⽤品、宠物医疗、宠物交易、宠物服务等多个门类。

  据数据显⽰,美国约 65%的家庭⾄少拥有⼀只宠物。1994 年,美国宠物产业消费规模仅为170亿美元;20xx年,美国宠物产业消费规模达到 602.8 亿美元,预计 20xx 年将达到 627.5 亿美元。美国宠物经济发展的爆发期从 21 世纪初期开始,到 20xx-2005 年发展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7.5%以上。随后,美国的宠物产业进⼊平稳增长期,虽然经历了 20xx 年⾦融危机和经济复苏期,但宠物产业仍保持着超过 4%的增长速度。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美国,饲养宠物有着⼴泛的家庭基础,⾃20xx 年⾄20xx年间,饲养宠物的

家庭⽐例始终保持在 60%以上,且在最近⼏年该⽐例略有提⾼,饲养宠物已成为稳定的社会需求。另外,从该图中亦不难看出,在美国饲养⽝类和猫类宠物的家庭数量和占⽐均较⾼。⾄20xx 年末,饲养⽝类宠物的家庭数量为5,440 万户,占美国全部家庭⽐例的44%;饲养猫类宠物的家庭数量为4,290

万户,占美国全部家庭⽐例的35%。同时,该两项指标与美国饲养宠物的家庭⽐例变动趋势⼀致,即在最近⼏年略有提⾼、长期来看趋于稳定。

  受上述情形影响,美国的宠物数量亦呈现出在较⼤规模上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具体如下:

  如上图所⽰,除淡⽔鱼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类别的宠物数量相对稳定,且保持在较⼤规模,⾄20xx 年末,宠物⽝的数量为7,780 万只,宠物猫的数量为8,580 万只。

  庞⼤的消费群体派⽣了巨⼤的市场需求,在20xx 年,美国宠物⾷品与⽤品的市场规模已达507.43 亿美元,并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具体如下:

  ⼆中国宠物⾏业发展现状

  相⽐于国际宠物市场,国内宠物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近年的市场规模增速在年均30%以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可以把宠物⾏业的发展⼤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个阶段:种⼦萌芽期(1990-20xx年);第⼆个阶段:发展启动期(20xx-2008年);第三个阶段:快速发展期(20xx 年⾄今)。⽬前国内宠物⾏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1)市场规模

  据统计,20xx 年国内宠物⾏业消费规模为 719 亿元, 20xx 年有望⾸次突破千亿规模,20xx 年有望突破 2,000 亿元。

  20xx-2014 年国内宠物⾏业消费规模与同⽐增速

  (2)发展特点

  我国的宠物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保持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率。国内宠物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是市场迅速发展。随着居民收⼊⽔平不断提⾼,传统⽣活⽅式的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发⽣较⼤变化,饲养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都市⼈⽣活的⼀部分。从20xx 年到 20xx 年的⼗年间,中国的宠物⾏业消费规模增长了 36 倍,宠物⾷品、⽤品、美容保健、宠物医院等产品与服务市场⽇益升温。

  ⼆是形成⼀批宠物产业基地。随着宠物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企业投⾝于宠物产业领域,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批具有特⾊的宠物⾷(⽤)品的⽣产基地。成都是全国最⼤宠物⽝繁育基地,并正加快集聚宠物⾷品企业,打造宠物⾷品⽣产基地;⼴东已成为世界上最⼤的观赏鱼养殖和⽔族器材产销基地;温州已经成为亚洲最⼤的⽪质狗咬胶⽣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临着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近年来,我国宠物企业积极加快发展步伐,产品综合品质有了很⼤的提升。但是,我国宠物企业⽆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品牌认知度⽅⾯都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差距。以宠物⾷品为例,⽬前国外企业占领中国绝⼤部分市场,尤其是⾼端市场,⽽中国企业主要占领中低端市场。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3

  ⽵⽊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产业的发展,作为⼀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调研经过

  20xx年11⽉17⽇⾄29⽇,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的带领下,深⼊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组和相关加⼯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负责⼈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型的座谈会,通过⾛访⽵⽊加⼯企业及林农,较为全⾯地了解了我村⽵⽊产业发展情况。下⾯将考察调研中各⽅⾯对该项⼯作提出的⽐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持。

  ⼆、我村⽵⽊产业发展的现状

  本村以⽵⽊器加⼯销售为龙头,全⾯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XX年年投资800万元对⽵⽊器批发市场进⾏了第⼀期改造,总建筑⾯积达5280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加⼯企业18家,从业⼈员有190多⼈。藤制品⼚⼀家,有10名技术⼈员。近年来,我县把⽵⽊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制品加⼯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我村发展⽵⽊产业的前景

  (⼀)我村发展⽵⽊产业的基础较好。⼀是⽵⽊产业在我村⽣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的⽣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是有⼀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家⽵⽊制品加⼯企业有了⼀定的规模,它们有⼀定的资⾦实⼒,有⽐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步做⼤做强企业。

  (⼆)⽵⽊产业是⼀项“富民⼯程”。发展⽵⽊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发展⽵⽊加⼯业,⼀⽅⾯可以促进⼈员的就业。⽵⽊加⼯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另⼀⽅⾯也提⾼了林农的收⼊。加⼯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了林农的收⼊。如我村收购的圆⽊材价格从XX年的350元/⽴⽅⽶,上涨到⽬前的600元/⽴⽅⽶,⽅⽊材价格从800元/⽴⽅⽶上涨到⽬前的1000元/⽴⽅⽶。⽑⽵价格从22元/百⽄上涨到⽬前33元/百⽄。

  (三)⽵⽊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随着⼈们⽣活⽔平的不断提⾼,⽵⽊制玩具、家具、装饰品、⼯艺品等环保⽤品越来越受到⼈们的青睐,因此⽵⽊制品的市场前景⼴阔。

  四、我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对发展⽵⽊产业的认识有待进⼀步提⾼。⼀是对发展⽵⽊产业的认识不⾜,重视不够,对⽵⽊加⼯企业发展的引导⼒度不够,在具体⼯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扶⼯氛围不浓。⼆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式培育⽵⽊,培育⼯业原料林积极性不⾼,对基地投⼊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加⼯企业发展内劲不⾜。⼀是企业规模⼩。全村近⼆⼗家⽵⽊加⼯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都是半成品,甚⾄有的只是锯⽊料的加⼯点。⼆是产品粗加⼯,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加⼯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资源利⽤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才、管理⼈才缺乏。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个具有中⾼级职称的技术⼈员,由于技术⼈员的缺乏,⼤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的产品或是来样加⼯,缺乏⾃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同时,由于⼤多数⽵⽊加⼯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影响企业做⼤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步优化。⼀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是政策扶持⼒度有待加⼤。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系列的政策,,⽽我村到⽬前为⽌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轻服务。

  (四)其他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期⼯程,但是上⾯对⼆期⼯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持,对项⽬资⾦的筹集也是⼀个很⼤的问题。很多门店⽼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的意见,⾸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活环境问题有很⼤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的流⼊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很难聘请。⼀是企业不敢⼤胆投⼊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持,不能向银⾏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房,场地狭⼩,⽊材和⽑⽵都是易燃物,⽽⽊材、⽑⽵加⼯需要烘⼲,企业安全隐患⼤。

  五、加快我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提⾼认识,树⽴⽵⽊产业富民理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性,把⽵⽊产业作为扩⼤就业,增加农民收⼊的主导产业之⼀来抓,作为资源⼯业和特⾊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部群众对发展⽵⽊产业的认识,营造合⼒扶⼯的良好氛围。

  (⼆)优化发展环境,加⼤招商引资⼒度。进⼀步简化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为⽵⽊加⼯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以作风建设为载体,不断改进⼯作作风,为企业提供⾼效优质的服务。加⼤招商引资⼒度,积极引进⼏家实⼒强,投资额⼤,资源消耗低的⽵⽊加⼯企业,优化我县⽵⽊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平。

  (三)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扶持培育规模⾻⼲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潜⼒⼤、产品附加值⾼、资源利⽤⾼的⾻⼲龙头企业,优先安排⽤地,并在⽊材计划、税收、⼯业贴息、等⽅⾯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励企业发展市场容量⼤、技术含量⾼、附加值⾼、前景看好的⽵⽊制品;⿎励企业⾛出去参加各种展销,提⾼知名度,提⾼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树品牌、创名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培植名牌产品。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4

⼀、对xx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

  ⼀、对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态环境、转变发展⽅式和⽤能⽅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xx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全市、全省、全国实际,调整和完善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明确了新能源产业定位,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布局,推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以⼯业园区、开发区和⼯业集中区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加⼤资⾦投⼊,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园区的吸引⼒和聚集度,真正发挥了园区培育企业集群、打造⼯业增长极的平台作⽤。xx⾦太阳新能源⾼新技术集中区、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民勤红沙岗⼯业集中区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武威⾦太阳新能源⾼新技术集中区⽬前已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资源评价报告;⽔、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初步配套。已引进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企业15家,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的优势,以打造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照明装备)为核⼼,重点构筑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光能、风电上下游关联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产业资本,已开⼯建设重点项⽬25项,总投资46亿元。民勤红沙岗⼯业集中区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进⼀步加⼤投⼊⼒度,全⼒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集聚区承载吸纳能⼒,⼀批国字号能源巨头和制造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共引进项⽬20多项,总投资达xx亿元。

  (⼆)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武威⾦太阳新能源⾼新技术集中区⽢电投1mw⽰范电站项⽬、⽢电投10mw光伏发电项⽬、中节能⼀期10mw光伏、中节能⼆期20mw光伏发电项⽬已建成投产。⽢肃昱源矿业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氟化氢⼀期2万吨⽣产线项⽬、中国风电集团武威9mw光伏发电项⽬、中电国际特许权招标项⽬正在抓紧建设。民勤红沙岗⼯业集中区华电红沙岗10mw光伏发电项⽬、国电红沙岗9mw光伏发电等项⽬已成功并⽹发电;浙江正泰⼀期50mw光伏发电项⽬、常州天合红沙岗50mw光伏发电项⽬、华电三期40mw光伏发电项⽬、⽢肃汇能红沙岗⼆期50mw光伏发电项⽬、北京能源

50mw光伏发电项⽬、国电电⼒武威30mw光伏发电项⽬、中国国际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四川光量新能源有效公司50mw⾼倍聚光及光伏发电、100mw光伏制造等项⽬正在抓紧建设。

  (三)新能源装备制造、风电发展态势良好。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签约的光伏组件项⽬规模达20xxmw。规划到XX年,将形成年产1500mw光伏组件、1000mw逆变器的能⼒。引进的荣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只led太阳能路灯⽣产线项⽬、武威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mw光伏组件项⽬、湘电风能(⽢肃)有限公司年产200台套2.5mw及以上风电装备制造项⽬、宁波百事德武威久源

光伏构件发展有限公司年产300mw⽀架及100mw光伏组件⽣产线项⽬等20多个项⽬已开⼯建设。民勤红沙岗⼯业集中区中⼴核⼀期49.5mw风⼒发电等项⽬已成功并⽹发电;中⼴核⼆期49.5mw风电项⽬、⼤唐新能源49.5mw风电项⽬、武威洁源红沙岗58.5mw试验风光互补项⽬、常州天合49.5mw风电项⽬等正按计划进度抓紧建设。

  (四)⽣物质能运⽤前景⼴阔。⽣物质能是世界上使⽤最为⼴泛的新能源,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压⼒。⽬前,武威市的⽣物质能利⽤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农村沼⽓。农村沼⽓的应⽤,起步较早,技术较为成熟,采⽤集中或分散式的处理系统建设农村⽣活污⽔净化沼⽓⼯程。今后开发⽣物质能燃料、利⽤⽣物质能发电前景⼴阔。

三、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三、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总体规模不⼤,缺少⾏业旗舰企业。尽管有⼤唐武威新能源⼀期20mw光伏发电项⽬、特变电⼯9mw光伏发电项⽬、中节能三期130mw光伏发电项⽬、国电⽢肃59mw光伏发电项⽬、中⼴核

50mw光伏发电项⽬等⼀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业排头企业相⽐,规模不够⼤、整体带动⼒不够强。

  (⼆)缺少⾃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较差。多数企业,⾃主创新能⼒不强,缺少⾃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竞争⼒,产品附加值不⾼,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融资难问题⽐较突出。新能源产业是⼀个技术密集型和资⾦密集型产业,部分企业由于⾃主开发能⼒较弱,资本积累缓慢,融资难问题⽐较突出,直接影响了项⽬建设进度和企业的正常⽣产经营。

  (四)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通过近⼏年的努⼒,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led节能照明等已初步形成了⼀定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但整体上仍处在产业链⽚段发展阶段,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

  (五)电⽹建设相对滞后。电⽹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电⽹的通达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未能得到有效保障。随着⾦太阳新能源⾼新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急需建设新能源电⼒输⼊输出配套设施。

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依据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及武威实际情况,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必须充分利⽤国家重点扶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契机,抢抓机遇,乘势⽽上,顺势⽽为,实施规划带动、园区集聚、项⽬拉动、科技推动、政策驱动的战术举措,多⽅位推动新能源产业向纵深发展。

  (⼀)科学谋划定位,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宏观引导,⽴⾜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分析产业现状、⾏业优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的优势,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确定集群发展的主攻⽅向;要科学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使之与⼟地利⽤总体规划相适应,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区域经济⼀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科学定位新能源产业园区功能,实⾏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注重引导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和横向配套协作,形成区域分⼯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的产业发展格局;要通过制定切实可⾏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加快⽣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快园区建设,搭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平台。

  ⼯业园区是推动⽣产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武威市⼯业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以⼯业园区为载体,吸引⼯业要素的空间集聚和产业提升,是加快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举。在园区建设上,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地集约、⽣态环保”的原则,点线结合、横纵拉伸,合理调整产业内部分⼯,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互衔接;要完善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突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造良好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培育⼀批新能

源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园区,形成⼀批具有区域竞争⼒的优势企业;要坚持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主导企业带动配套企业,以合理布局项⽬和完善产业体系为主线,⿎励新能源企业向园区集中;要改善和优化园区投资环境,规范简化各类审批⼿续,推⾏“⼀企⼀策”和“⼀站式服务”,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把园区打造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地、政策洼地、创业福地、投资宝地。当前要重点抓好四⼤特⾊产业园区建设,⼀是加快推进⾦太阳新能源⾼新集中区建设。充分利⽤该区域连接东西的交通优势和330千伏变电站开⼯建设的并⽹条件,在312国道、⾼速铁路及连霍⾼速公路两侧建设若⼲光伏发电⽰范项⽬,为武威新能源⼤规模开发建设树⽴样板和标杆。⼆是加快推进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重点构建“4+3+2”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以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照明装备)为核⼼,以常规装备(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为辅助的循环产业链,配套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产性服务业和以房地产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三是加快推进民勤红沙岗⼯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引进发展风电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最终形成风光互补,全天候连续发电⽰范园区,⼒争形成民勤城东⼯业园区⾼载能产业的电源供应基地。四是规划建设天祝松⼭滩风电产业园。尽快开展该区域测风评估⼯作,以风电项⽬为依托,配套完善电⽹设施,⼒争在“xx”末将松⼭滩建设成为百万千⽡级的风电产业园。

  (三) 实施项⽬带动,延伸新能源发展的产业链条。

  ⼀是要以科学的⽅法精⼼谋划项⽬。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机遇,围绕壮⼤新能源主导产业,积极谋划、储备⼀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型光电、风电产业项⽬。⼆是要以创新的⽅法破解项⽬发展瓶颈。项⽬建设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地和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作⽅法,切实解决这两⼤难题。在⼟地⽅⾯,要积极研究政策,利⽤好政策,寻求增加建设⽤地途径,充分利⽤荒漠⼟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确保⽤地供给。在融资⽅⾯,要按照boo(即:建设—拥有—经营)、bot(即:建设—经营—转让)、dbfo(即:设计—建设—融资—经营)等多种项⽬融资模式解决建设资⾦不⾜的问题,着⼒提⾼市场融资、提⾼资⾦运作⽔平,政银企三⽅要合⼒共为。三是要抓好重点项⽬建设,突出抓好⽀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光电、风电重⼤项⽬,着⼒抓好⼀批⽣物质发电、⽣物质制⽓、⽣物液体燃料、⽣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重点项⽬。对正在建设的项⽬要注重科学运作,制订详细⼯作推进计划,设定时间节点,最⼤限度加快项⽬建设进度。要实⾏“⼀个项⽬,⼀名领导,⼀套⽅案,⼀个部门,⼀包到底”的“五个⼀”⼯作机制,对各项⽬单位进⾏了责任捆绑,千⽅百计加快项⽬建设进度;对签约项⽬,要做好跟踪协调服务⼯作,尽快促进项⽬落地建设;对已建成的项⽬要抓好投产运⾏⼯作,使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端攀升,⼒争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四是要⼤⼒培育引进⼀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引进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装备项⽬,打造集⾼端装备及零部件与太阳电池及组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电站输出于⼀体的太阳能产业链;⼤⼒引进风电整机制造项⽬,打造集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风电场开发与服务于⼀体的优势产业链,着⼒解决风电并⽹运⾏管理问题。

  (四)加⼤科技投⼊,全⾯提升⾃主创新能⼒。

  要建⽴以政府投⼊为引导、企业投⼊为主体、社会投⼊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体系,形成与企业⾃主创新、技术改造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增强新能源产业核⼼竞争⼒。要⿎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中⼼的合作,引进和培养⼀批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才、管理⼈才和⾼素质产业⼯⼈,加快⾃主创新步伐,提⾼⾃主创新能⼒。要⿎励⽀持重点⾻⼲企业建⽴⾼标准的技术开发中⼼,打造⾼素质⼈才队伍,提⾼企业⾃主研发能⼒。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形成“⽣产⼀批、开发⼀批、储备⼀批、研发⼀批”的产业科技创新梯次格局,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的技术⽀撑。要⼤⼒实施品牌战略,⿎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励新能源产业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提⾼区域品牌竞争能⼒,培育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五)抢抓政策机遇,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推进新能源产业是⼀项系统⼯程,需要配套的政策⽀撑、优质的服务跟进和强有⼒的组织推动。⼀是政策上倾斜。要牢牢把握中部崛起、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扩⼤内需带来的重⼤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国家在资源、财政、投资、⾦融、税收、⼟地等⽅⾯的特惠政策,制定出台⽀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

配套政策,构建完善的政策⽀撑体系,以优越的政策环境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重、特⼤新能源项⽬、⾼科技项⽬、龙头型项⽬要给予特殊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资⾦在融资运作上的杠杆效应,拿出⼀定数额的专项资⾦,对标志性⼯程和新能源重点项⽬进⾏引导和扶持;要加⼤⾦融⽀持⼒度,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新能源项⽬,积极协调⾦融机构提供融资⽀持。⼆是服务上跟进。强化信息捕捉,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国家、省上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项⽬申报信息;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政府、社会共同推进项⽬的开发模式,谋划、储备、引进⼀批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重⼤带动作⽤的⽰范项⽬;早抢早抓快跑,第⼀时间向项⽬申报单位提供信息,第⼀时间组织申报项⽬,努⼒提供项⽬争取的命中率;加强项⽬跟踪落实,对已上报争取的新能源项⽬,指派专⼈负责盯办,积极衔接落实。三是组织上强化。要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强新能源开发队伍⼒量,统筹协调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项⽬审批、技术指导、要素供给、协调服务、优惠政策落实等事项,合⼒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5

  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7⽉以来,克振副省长带领省直有关部门的同志深⼊武汉、孝感等地调研部分节能环保企业,随后嘱我们对该产业发展情况进⾏全⾯调查研究。近期我委分赴12个市州开展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全省七⼤战略性新兴产业之⼀,着⼒加以推进,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汇总各市州上报数据,20xx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20xx年增长76.5%,其中:⾼效节能产业总产值约450亿元,先进环保产业总产值约250亿元,资源循环利⽤产业总产值约800亿元。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突破1000家,⽐20xx年增长42.8%,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00多家;从业⼈员接近20万⼈,较20xx年翻了⼀翻。总体来看,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呈现以下⼏个特点:

  (⼀)初步形成了⼀批⾻⼲龙头企业

  我省已有⼀批具有⾃主创新能⼒、⾃主知识产权和⾃主品牌的节能环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企业迅速发展壮⼤,已初步成长为各⾃领域⾥的领军⾻⼲企业。

  在⾼效节能领域,有从事电⼒能源装备的长动集团、武汉南瑞、三环发展、合康变频、⼤⼒电⼯、孝感⼤禹、襄阳万洲、追⽇电⽓等,从事蓄热式燃烧的仙桃神雾,从事节能窑炉的华窑集团,从事三联供空⽓源热泵的武汉朗肯,从事半导体照明的华灿光电、迪源光电、匡通电⼦,从事节能保温建筑材料的武汉沃尔浦等。长动集团20万千⽡以下热电联产机组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神雾公司占有国内⾼温空⽓燃烧应⽤份额50%以上;宜昌匡通电⼦在国内LED封装⾏业居于龙头位置。

  在先进环保领域,有凯迪控股、都市环保、中钢天澄、凯迪⽔务、武汉华电、中碧环保、天虹仪表、⽅元环境、华丽环保、创新环保、合加环境、东之盛、沙市⽔处理设备制造⼚等。都市环保⾃主研发的“氨硫铵烧结烟⽓深度脱硫”技术和“双循环三段式脱硫塔”装置达到国际先进⽔平。武汉华丽环保公司研发的可热塑淀粉⽣物降解材料可有效解决废弃塑料产⽣的“⽩⾊污染”;沙市⽔处理设备制造⼚已成为亚洲最⼤的管式超滤膜⽣产⼚家,市场占有率50%以上;中钢天澄是国内除尘⾏业最具影响⼒的⼯程总承包商之⼀。

  在资源循环利⽤领域,有格林美、湖北⾦洋、千⾥马、法利莱、江南实业、宜昌⽴帝、华⼭⽔产、华新⽔泥、黄⽯⼤江集团等。格林美是国内城市矿产领域⾸家上市公司,在荆门、武汉、仙桃等建有多个再⽣资源回收加⼯基地;宜昌⼒帝是国内最具专业化的废钢加⼯处理设备研发⽣产企业;华新⽔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活垃圾技术攻克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4⼤难题,处置过程中⽆⼆次污染;武汉法利莱实现激光再制造设备的产业化⽣产,并列⼊国家再制造试点。

  (⼆)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初显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节能环保产业逐步呈现出依托⾻⼲企业向重点园区和区域集聚的发展格局。

  在⾼效节能产业领域,阳逻开发区以西门⼦、阿海珐和国电南瑞公司产业园为基础,形成了⼤型输变电设备和智能电⽹应⽤装备产业基地。黄冈节能窑炉的发展颇具特⾊,华窑集团、中洲窑炉、中亚窑炉等⾏业领军企业正抱团推进“绿⾊⼯业窑炉”省级标准制定,填补国内该项标准的空⽩,黄冈逐步成为“窑炉之乡”;襄阳以⼤⼒电⼯、追⽇电⽓、万洲电⽓等企业为龙头,建⽴了襄阳软启动产业联盟,成为全国最⼤的软启动产业⽣产基地。

  在先进环保产业领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凯迪电⼒、中冶南⽅、都市环保、中钢天澄、绿世界、芳笛环保等⼀批龙头企业,在电⼒环保、⽔处理、节⽔技术和设备、环保⼯程总承包等领域门类齐全、优势突出。20xx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总收⼊789亿元。

  在资源循环利⽤产业领域,⾕城再⽣资源园区围绕国家“城市矿产”⽰范基地建设,依托⾦洋公司、骆驼蓄电池、三环锻造等⼀批“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加⼯和利⽤企业,初步构建了再⽣钢、再⽣铝、再⽣铅等三条较为完整的循环型产业链,已形成年回收各类再⽣资源200万吨、年处理利⽤各类再⽣资源130万吨的能⼒,再⽣资源产业产值占全县⼯业总产值的60%以上。黄⽯市围绕创建国家循环经济⽰范市,依托⼤冶有⾊、⼤江集团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有⾊⾦属和稀贵⾦属回收利⽤为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青⼭⼯业区内武钢、武⽯化之间实现氮⽓和氢⽓资源互补,武钢、青⼭电⼚与利⽤钢渣、粉煤灰、磷⽯膏的建材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协作模式,形成了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业污染治理、环保设备设计制造产业基地;武汉市东西湖区⼯程机械装备再制造园区聚集了龙⼯、三⼀、千⾥马等国内主要⼯程机械⽣产与再制造⼚家,形成了再制造产业集群。格林美在荆门⾼新区打造废旧电池、电⼦产品等回收利⽤基地,20xx年产值超过23亿元。

  (三)社会参与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增强

  我省积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税收优惠政策,相关企业年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约17亿元。每年争取国家⽀持节能环保重点项⽬资⾦近15亿元。政策扶持提⾼了企业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的积极性,不仅⼀批中⼩企业积极参与,同时推动了建材、化⼯等⾏业从传统的⾼能耗、⾼污染⾏业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武钢集团、华新⽔泥、⼤冶有⾊等均成⽴了以节能环保为主攻⽅向的企业,如武钢⾦属资源公司对冶炼废弃物进⾏循环利⽤,⽣产矿渣微粉等产品,年产值超过80亿元。中节能等央企也开始在我省投资布局。⼀⼤批在建或拟建的节能环保产业化项⽬正在稳步推进,总投资近120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后备⼒量。

  (四)各地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持逐步加⼤

  各地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推出了⼀系列⽀持政策和措施。武汉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应⽤,制定了节能产品推⼴、废旧产品回收利⽤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出台合同能源管理项⽬⽀持办法,安排5000万元市级循环经济引导资⾦。鄂州市把节能环保产业纳⼊重点发展产业,依托⾼新区建设专业节能环保产业园。荆门市出台了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强⽣态⽂明建设的政策措施,设⽴了循环经济专项资⾦,建⽴了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襄阳市积极争取国家循环经济⽰范试点,拥有⾕城再⽣资源园区国家“城市矿产”⽰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和⽆害化处理试点、东风康明斯国家再制造试点等⼀系列“国字招牌”,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引领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可以超额完成“”规划⽬标。同时,发展中也还有⼀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整体竞争⼒不强。突出表现在“两⼩⼀低”。⼀是产业规模偏⼩。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省⼯业总产值⽐例不⾜5%,产值仅为江苏的四分之⼀,浙江、⼭东的三分之⼀左右。⼆是企业规模偏⼩,⼤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具有系统解决⽅案提供能⼒的企业还不多,仍以中⼩企业为主,集中度低,市场竞争⼒不强。三是技术⽔平偏低。掌握关键核⼼技术、从事⾼端设备制造的企业不多,⼤多属于⼀般加⼯制造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我省资源循环利⽤产业发展较快,但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不⾜,特别在⾼效锅炉、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废旧电器和汽车拆解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明显短板。产业空间布局也不尽合理,“撒得不开、聚得不够”,部分市州县节

能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集聚度不⾼,产业链不成熟。

  (三)市场开拓难度较⼤。节能减排总体上属于政策驱动型市场,其中很⼤⼀部分政策拉动型需求和政府公共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相关的⽬录清单、资质资格认定较多,进⼊市场的门槛较⾼。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新技术产业,⼀些技术和装备研发成本⾼、产品性能不稳定,难以为市场接受并得到应⽤推⼴。现有的节能环保企业⼤部分是民营中⼩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贵问题,资⾦积累缓慢,企业发展⾯临很多实际困难。

  (四)扶持政策还不够系统。⼀是在创新驱动⽅⾯,没有把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作为省级科技计划的重点领域。⼆是在需求牵引⽅⾯,国家通过推⼴节能环保产品、实施节能环保重点⼯程来推动节能减排和扩⼤投资消费需求,但地⽅政府不能只推⼴使⽤本地产品,需求牵引政策难以精准发⼒。三是在投资促进⽅⾯,主要是申请国家资⾦扶持,省级没有设⽴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相关节能环保企业的产业化项⽬只有变换主题申请有关部门的其他专项资⾦,影响了企业投资积极性,甚⾄导致墙内开花墙外⾹的局⾯。四是在政策引导⽅⾯,对⼀些新兴的服务模式,如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治理等,政策不明确、法律规范不健全,影响了推⼴应⽤。资源循环利⽤领域,废弃物回收利⽤增值税进项抵扣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五是在组织协调⽅⾯,没有建⽴规范统⼀的统计体系,影响对产业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还不够。

三、进⼀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进⼀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新常态,国家更加强调节能减排硬性约束,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技术、装备、服务需求⼗分旺盛。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今明两年⽣态环保重⼤⼯程中,仅⼤⽓污染防治和清洁⽔重⼤⼯程投资就超过8600亿元,市场潜⼒⼤。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从产品⽣产向装备和服务延伸、从外围向核⼼突破、从中低端向中⾼端迈进的关键时期。兄弟省市均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呈现万马奔腾、不进则退的发展态势。以我省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加⼤⼒度,完全有可能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5年时间有望培育成产值5000亿元的新兴⽀柱产业,占据新⼀轮区域竞争的制⾼点。下⼀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作:

  (⼀)扩⼤市场需求。节能环保产业与⼀般性竞争⾏业最显著的区别,是其对政策的依赖程度较⾼。因此,要做好政策和市场结合⽂章,把促进推⼴应⽤作为关键环节。⼀是强⼒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淘汰落后锅炉、电机、⽼旧汽车等,扩⼤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市场空间。“⼀主两副”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地区,适当提⾼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推⼴、污⽔垃圾⽆害化处理、资源回收利⽤等节能减排⽬标,以政策拉动需求,进⽽带动产业发展。⼆是推进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严格执⾏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向社会购买节能环保服务。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改造的主要⽅式,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具体办法。三是引导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完善节能惠民⼯程、“以旧换再”、“能效领跑者”、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政策措施,开展全民⾏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消费理念。四是⽀持节能环保企业参与节能减排重⼤⼯程。对获得国家节能环保标识、进⼊国家相关⽬录名单的省内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对省内企业研制的⾸台(套)节能环保装备在省内⼯程中使⽤的,可由省财政对⽣产企业及⽤户给予补助。五是⽀持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机构,在污染减排重点领域加快推⾏环境污染第三⽅治理。⽀持发展再制造服务,建⽴完善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

  (⼆)助推企业发展。⼀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再⽣资源企业,各地⽅政府可将新增的增值税地⽅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企业。⼆是加⼤财政投⼊⼒度。对此,国务院⽂件有明确要求,但我省⽬前还没有设⽴节能环保产业扶持专项资⾦,仅省经信委在新增专项资⾦中,对资源循环利⽤有⼀定⽀持。建议从20xx年开始,省财政设⽴5000万元节能环保产业扶持资⾦,主要以贴息⽅式⽀持节能环保产业重⼤项⽬建设。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包括绿⾊信贷、抵押担保、上市融资、债券发⾏、发展股权投资基⾦等。四是⽀持节能环保企业“引进来”、“⾛出去”。对引进的节能环保企业,给予⼀定奖励,并在⽤地等⽅⾯予以优先保证。五是加强组织协调,建⽴部门协调联动⼯作机制。

  (三)⽀持技术创新。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产业的典型特征,必须把实施创新驱动、提⾼技术创新能⼒放在突出位置。在节能产业领域,加快节能共性关键技术、核⼼材料

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效电机、⾼压变频、⽆功补偿、⾼效锅炉(窑炉)、蓄热燃烧、新能源汽车动⼒系统、半导体照明、⼯业化建筑、碳捕捉等技术和装备。在环保产业领域,以⼤⽓污染治理、污⽔处理、垃圾处理、污染⼟壤修复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为重点,研发推⼴⼀批先进适⽤的技术和产品,提升我省环保技术装备⽔平,加快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在资源循环利⽤产业领域,以磷⽯膏等典型固体废弃物、稀贵⾦属、农业废弃物、餐厨废弃物等处理以及再制造为重点,加快研究⼀批市场需求量⼤、应⽤前景⼴泛、经济效益明显且⽆⼆次污染的⾼效资源化利⽤技术。同时,着⼒提升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持企业引进⼈才、引进技术,加强对外技术合作。

  (四)推进试点⽰范。近年来,国家在与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的领域,特别是循环经济和⽣态⽂明建设等⽅⾯开展了⼀系列试点⽰范,把这些试点⽰范抓好了,就能为深化改⾰、完善机制、培育产业发挥重要引领作⽤。要积极推进我省国家级⽣态⽂明先⾏⽰范区建设,探索符合各地特点的⽣态⽂明建设模式,实现绿⾊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我省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范城市、“城市矿产”⽰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范试点、再制造试点、循环经济⽰范市(县)、“双百⼯程”等国家级节能环保各类⽰范试点建设,切实发挥典型带动和辐射效应。开展省级循环经济⽰范创建活动,进⼀步促进资源循环式利⽤、企业循环式⽣产和园区循环式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体系。

  (五)完善相关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出台后,全国已有10多个省级政府相继制定了贯彻落实措施。去年我省发布了关于促进资源循环利⽤产业发展的⾏动⽅案,但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没有系统政策和全⾯部署。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作,以提⾼各地各部门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并按照精准调控、喷灌滴灌的要求,拿出⽀持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前,我委已研究草拟了相关政策⽂件初稿,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审定。另外我们已启动《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三五”规划》的研究⼯作,提前谋划未来⼀段时期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6

⼀、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近年来。围绕“百户⼗万头⽣猪、千户百万只⼟鸡”⽣产基地建设⽬标,县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四⼤项⽬之⼀。稳定⽣猪养殖的同时,按照“抓龙头、建⼩区、促⼤户”思路,领导抓、能⼈带、信息引、项⽬推、服务促,⼤⼒扶持⼟(⾁)鸡养殖,⿎励发展蛋鸡和特⾊养鸡产业,使养鸡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中极具活⼒的新型产业。年底,全县鸡存栏61。86万只,出栏110。72万只,鸡⾁产量276万公⽄,禽蛋产量531万公⽄,养鸡产值3452万元,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13。81%养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格局得到调整。养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规模养殖发展壮⼤。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呈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态势。全县已注册养鸡公司8家,成⽴养鸡专业合作社6个,建成规模养鸡场10个,发展规模养鸡⼤户63户,千只以上的养鸡户已成为⼟鸡⽣产的主体。

  ⼆)科技含量⼤幅提⾼。新技术、新设备⼴泛应⽤,⽣产⽔平快速提升。随着养鸡规模的逐步扩⼤。饲养⽅式得到改进,管理⽅法更加科学,⽣产⽔平明显提升。千只以上的养鸡户基本都安装了饮⽔系统和定时补光等⾃动化设备,柴庄镇银川养鸡⼩区和杏坪镇李家湾养鸡⼩区在鸡舍内安装了⾃动饮⽔、补光、通风、上料等设施,并采⽤⽹⾯养殖的饲养⽅式,降低了鸡感染寄⽣⾍病的风险。养殖户⼤多使⽤“正⼤”新希望”秦乐”等品牌预混料配制全价饲料,蛋鸡产蛋率维持在90%以上,良种鸡年均产蛋在320枚左右,⽣产能⼒⼤辐提⾼。

  三)⽣产模式趋于规范。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体化⽣产经营模式得到推⼴。龙头企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统⼀进⾏供苗、供料、技术服务、疫病防治、产品销售,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随着⽣产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有效降低了养鸡户的养殖风险。⽣产者和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成品鸡及其副产品的品牌效应成为⽣产经营的发展趋势和⽬标。蔡⽟窑镇马房湾⼟鸡养殖合作社于2007年注册“秦舍”商标,由于其鸡蛋品质优、营养价值⾼、绿⾊⽆污染,掀起“秦舍”牌⼟鸡蛋销售热潮,实现了品牌、效益双丰收。

  四)养殖污染得到遏制。积极引导规模养鸡场和养鸡⼤户建设沼⽓池、集粪池、废渣贮存池等基础性防污设施,饲养环境逐步改善。为解决鸡粪污染问题。⿎励规模养殖户⼴泛实⾏“沼—林—

果”或“沼—菜—厕”环保养殖模式。对于⼩型养鸡户,要求鸡粪堆积发酵或晾晒,加⼯成有机肥料⽤于⼤棚蔬菜种植,⽬前⼲鸡粪最⾼售价达14元/袋,增加了养殖经济效益,推动了养鸡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产性能更加优化。品种改良成效显著,品种改良成效明显。全县良种鸡的⽐例逐年攀升。已建成孵化场2个,年孵化⼩鸡50万只。⾁鸡主打品种为三黄鸡、双佳a艾维因、海波罗⾁鸡等,具有⽣长快、耗料少、耐粗饲、抗病⼒强的特点。蛋鸡品种主要为罗曼褐、罗曼粉、尼克粉、京粉等,具有饲料报酬⾼、产蛋多和成活率⾼的优良特点。⼟鸡品种基本以⼟鸡为主,间或有少量的杂交⼟鸡,具有抗逆性强、⾁质好、蛋品质优等特点。⽬前全县良种鸡覆盖率达85%以上。

⼆、困难和问题

  ⼆、困难和问题

  ⼀)资⾦短缺、融资困难是⽬前制约养鸡产业发展的瓶颈。规模养鸡启动资⾦和周转资⾦数额较⼤。银⾏⽀持农村的贷款额度⼩、期限短、门槛⾼,靠养殖户个⼈投资⾦额有限。受银⾏信贷权限上收和⼀些养殖户诚信度较低影响,部分养鸡户很难得到较⼤⾦额的贷款⽀持,资⾦周转困难成为制约养鸡业扩⼤⽣产的重要因素。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养殖户缺乏必要的技术⽀撑。从⽬前的部门职能看。县农业局负责疫病防控和动物监督,县畜牧中⼼负责畜牧⽣产。各镇(区域)畜牧兽医站合并到农林⽔牧中⼼,畜牧业⽣产发展、疫病防控、动物监督的三⼤职能分属两个单位,削弱了畜牧服务体系技术推⼴、疫病防控、动物卫⽣监督及指导⽣产的职能,使⼤部分养鸡户得不到应有的技术指导,造成养鸡成本增加,制约了养鸡产业的发展。

  三)养鸡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经济实⼒薄弱,标准化⽣产⽔平较低。县养鸡企业起步较晚。带动群众的能⼒不强。受经济实⼒、技术⽔平、养殖观念影响,养鸡户饲养管理⽔平参差不齐,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平不⾼,使鸡群的⽣产潜⼒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成本增⾼、效益降低。

  四)⼟鸡品牌培育不⾜。对饲养⼟鸡信⼼不⾜。⼟鸡⽆特定的种源场,特⾊发展尚未形成共识。多数养鸡户热衷于饲养周期短、场地受限⼩、见效快的良种蛋鸡和⾁鸡。种源缺乏、⼟鸡存量少制约特⾊发展。未形成⼟鸡⽣产龙头企业,鸡苗供应、技术指导、饲料配送、兽药供应、成品鸡回收⼀条龙服务尚未形成,规模特⾊效应不明显。

  五)产品加⼯增值滞后。县鲜蛋⽤于加⼯的不到1%淘汰鸡加⼯销售仅靠⼏家卤鸡店现卤现卖,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全县鸡产品加⼯业发展与养鸡规模发展相⽐严重滞后。禽产品销售多限于原材料,没有深加⼯提升产品利润。

三、对策与建议

  三、对策与建议

  ⼀)建⽴县级⼟鸡繁育基地。扶持建设⼟鸡繁育场。筑牢商品代规模⽣产基础。将⼟鸡良种繁育补贴经费列⼊县级财政预算,按照“⾃繁⾃养”思路。制定详细的⼟鸡种蛋及种苗补助标准,解决⼟鸡种源缺乏、种鸡场损亏问题,为⼟鸡专业化⽣产奠定坚实基础。

  ⼆)有效处理利⽤粪污资源。引导养殖户进⼀步增强环保意识。并适当给予资⾦补助及技术扶持。加⼤⽣态养殖宣传⼒度,按照有关标准修建粪污处理设施。指导养鸡户搞好鸡粪加⼯及⽆害化处理,引导养殖业⾛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之路。

  三)强⼒推进养鸡产业化发展。把培育鸡产品加⼯龙头企业作为养鸡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来抓。对禽产品进⾏收购、包装、冷藏、销售⼀体化服务,建⽴⼀批禽产品精深加⼯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产品的附加值。加快禽产品的原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树⽴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将我县的养鸡环境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

  四)⼤⼒加强养鸡户技术培训。全县饲养户缺乏饲养管理⼈员和疫病防治技术。增强产业抗市场风险能⼒。不能对鸡场进⾏有效管理。应由农业、畜牧部门分年度、按区域、有计划地对养鸡户从鸡舍建设、养殖设施、标准化饲养、环境污染控制、经营管理等⽅⾯进⾏系统培训。

  五)加快农民养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号召⼴⼤养鸡户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养鸡队

伍,提⾼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拓宽融资渠道,扩⼤养殖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六)加⼤⼟鸡养殖的资⾦扶持⼒度。巩固养殖规模的基础上。使之良性循环、稳步发展。设⽴⼟鸡发展专项扶持资⾦,⼤⼒扶持⼟鸡养殖。主要⽤于⼟鸡⽣产、防疫、运输、管理、科研等。给予⼟鸡养殖⽐良种鸡更好的优惠政策,对于规模达到500只以上的养鸡户,每只鸡补助1元;规模达到1000只以上的养鸡户给予适当的基础设施补助;对愿意发展⼟鸡的特困户免费提供50100只鸡苗,⿎励养殖户发展⼟鸡⽣产,做⼤做强⼟鸡产业。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7

⼀、铸造业发展的现状

  ⼀、铸造业发展的现状

  铸造业在我县已有上百年历史,始于清朝末年,发韧于三塘铺境内,以⼿⼯和简单机械操作,产业基础雄厚。九⼗年代初,三铸产业达到⿍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94年,仅三塘铺镇⼀个乡镇就拥有⾼锰钢⽣产⼚41家,制锅⼚35家,铸管⼚30家,铸铁⼚和铸铝⼚各100余家,每年上缴国家税收800余万,⼏乎到了村村办⼚、户户冒烟的境地。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三铸产业在九⼗年代末期跌⼊低⾕,其中受冲击最⼤的是铸铝业,现已完全淘汰出局,⽽铸钢和铸锅业,通过加⼤技改投⼊,引进新⼯艺,扩⼤和更新设备,逐步得到苏复,⽬前,仅三塘铺镇就有铸钢⼚28家,制锅⼚6家,翻砂铸铁⼚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20xx年⽌,全镇铸钢产能达到4万吨,制锅产能达到1000万⼝,铸铁产能达到2万吨,20xx年铸造产业完成产值6亿元,实现税收1600余万元,产业逐步向⽢棠、青树坪、经开区、永丰镇等乡镇延升拓展。

⼆、加快铸造业发展的可⾏性分析

  ⼆、加快铸造业发展的可⾏性分析

  (⼀)加快产业发展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是资本⼈才储备较为雄厚。我县内⽬前铸造企业130余家,另外双峰籍⼈在⼴东、佛⼭、昆明等地创办铸造企业 160余家,铸造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现成的⼚房、设备和技术,涌现了⼀批资本雄厚、经验丰富、市场诚信度⾼的领军企业,如三塘铺镇的五星重⼯有限公司。⼆是技术升级步伐加快,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双峰铸造业不断提升技术含量,产品实现多元化,铸钢产业热处理⼯艺已实现煤改电,模具上普遍运⽤消失模技术,产品也由过去单⼀的⾼锰钢铸件更新为⾼合⾦钢、⾼铬钢等耐磨性能更强,使⽤寿命更长的产品,制锅产业也从单⼀的⼟锅⼦转型⽣产精制铁锅、真不锈铁锅等产品。三是销售渠道较为稳定。双峰铸造业依靠多年的经营,开辟了⼀条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有了⼀⽀专业的销售队伍,如恒盛锅⼚与美的、九阳等国内知名企业对接,成功取得⼀级供货商的资质,长期供应配套锅具。

  (⼆)铸造产业发展前景⼴阔,市场需求较⼤。铸造是制锅之母,是汽车、⽯化、钢铁、装备制造等⽀柱产业的基础,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意见》,湖南、⼴东等省相继制定了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战略,因此发展与装备制造业唇齿相依的铸造业市场前景⼗分⼴阔。

  此外,⾼锰钢铸件作为各类破碎机、球磨机配件属于易损易耗品,国内需求达200万吨,到⽬前为⽌,⾼锰钢产品应⽤已有100多年历史,市场经久不衰,尚未找到理想的替代品。民⽤铁锅作为⽣活必需品,也属于易损品,国内市场本⾝就⼤,加之今年世界卫⽣组织向各成员国推荐使⽤中国⽣铁锅,尤其是家⽤电磁炉技术的发展,使⽤精铸铁锅既节能⼜环保,还对⼈体健康有益。

三、加快铸造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加快铸造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双峰铸造企业从整个⾏业来看,仍然处产业链的中下游⽔平,加快发展还⾯临着四⼤制约因素。  (⼀)国家产业政策制约。我县铸造企业⼤多属于⾼能耗、⾼污染企业,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国家通过提⾼电价和提升环保审批门槛,对铸造企业进⾏制约。环保部门对未使⽤电热处理炉企业停⽌核发排污许可证,三塘铺只有⼩部分铸造企业办理了排污许可证,⽆法达到环评要求的企业,⼯商营业执照不能通过年检,⾯临关闭的危险。电⼒部门对铸造企业电⼒增容也提⾼了审批门槛。

  (⼆)技术设备制约。我县铸造产业起步较早,但规模⼩、档次低、⽣产技术落后、装备较差,我县产品仍然停留在⽑坯件、半成品阶段。机械加⼯设备落后,更谈不上精密加⼯,档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检测设备⽋缺,三塘铺除长江耐磨铸件⼚和建设机械⼚外,没有⼀个⼚家拥有化验设

备。成型设备落后,三塘铺除了铸钢企业使⽤中频机组和电热处理炉外,⼤部分制锅、翻砂⼚家还是使⽤冲天炉。上世纪⼋⼗年代⾄九⼗年代初,我县铸钢产业与浙江⾦华、⼴西梧州齐名,规模与产能相差⽆⼏,但由于⾦华、梧州九⼗年代以来推⼴使⽤新技术、新⼯艺,上述两地⼤部分铸钢企业年产量超过20000吨,年产值超过亿元,利税超过千万元,⽽我县⾄今没有⼀家这样的企业。

  (三)集群发展制约。双峰铸造业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在三塘铺镇仅五星重⼯有限公司年产能突破5000吨,最⼤单件达8吨,尚没有⼀个能⽣产加⼯单件20 吨以上的⼤⼚家,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两头在外,产业链不完整,缺乏能够整合和带动整个⾏业发展的整机装备和⽣产性配套企业,缺乏扶持农⽤机械产业发展类型的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效的⾏业⾃律,铸造业基本上是⾃我发展、⾃⽣⾃灭。所谓集群发展,⼏⼗年来,⼀直停留在⼝头上,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企业管理不规范,多数企业属于作坊式⽣产,家族式管理经营策划,企业⽂化,财务管理,现场管理⾮常混乱,缺乏现代企业发展理念。

  (四)企业环境制约。⼀是融资难,限制企业发展和改造。由于历史原因及银信部门门槛较⾼,⽆法达到贷款条件,铸造产业向商业银⾏融资较为困难,限制了企业发展,某铸钢⼚⽼板反映,他的铸钢⼚年产能可达2400吨,并且销路不成问题,但由于资⾦不⾜,在银⾏贷不到款,企业20xx年产量仅1200吨,达产率仅50%。⼆是税赋过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铸钢产业均按电能消耗核实产量和税收,⽬前在我县年产量1000吨的铸钢企业每年缴纳的国地两税约30 万,⽽据在外地办⼚的铸钢⽼板反映,他们年产量1000吨的铸钢企业仅缴国地两税10万元,税负环境⾮常宽松。不少企业主由于税赋较重,将⼚⼦搬往了外地。三是少数部门以利益为重,乱检查、乱罚款等现象仍有发⽣。有些外地⽼板甚⾄为此放出狠话:你们双峰那个⿁地⽅,我再也不来了。

四、加快发展我县铸造产业的建议

  四、加快发展我县铸造产业的建议

  (⼀)重新定位铸造业。铸造业虽不是国家发展的朝阳产业,但也绝不是国家完全限制的⼣阳产业,它是机械装备制造业之母,属基础产业。我县的铸造业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铸产业了,它是符合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要求,适应现代市场变化的基础⼯业,消除认识上的误区,规避国家政策限制,寻求政策⽀持。

  (⼆)加快规划,建议促进产业整合升级。建议以青三⽢为核⼼,在潭邵⾼速公路三塘铺出⼝处建设铸造⼯业园,参照经开区的优惠政策和成功经验打造具有强⼤吸引⼒的产业集群带,⼒争通过3—5年时间培育3家左右产值过亿税收过千万的龙头企业。建⽴⼀个废铁供应和铸造产品专业市场,组建铸造协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规范管理,抑制内部恶性竞争。时机成熟时整合铸造企业,成⽴集团公司,推动我县铸造业规模化发展。

  (三)加⼤内引外联,优化发展环境。政府要引导企业加⼤技术⾰新和⼈才引进⼒度。⿎励企业开发⾃主知识产权产品,⾃主开展造型⼯艺、铸炉熔炼、材质配料等⽅⾯的研究;由政府出⾯与我省境内的⼤型知名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如三⼀重⼯、中科重科等联络协调,⼒争使我县铸造企业成为这些上市公司铸件定点供应商。

  (四)适时成⽴县铸造产业办公室,指导协调上述各项⼯作。只要政府真正重视扶持铸造产业的发展,我县铸造业突破瓶颈,形成⽓候指⽇可待。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8

⼀、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脱⽔菜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项重要产业。于xx年开始起步,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我市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出⼝创汇等⽅⾯发挥着⼗分重要的作⽤。具体表现在以下⼏个⽅⾯:

  (—)脱⽔菜企业数量众多。全市现有脱⽔菜加⼯企业近100家,总加⼯能⼒近卫⽴正其中较⼤规模的有30多家,具备出⼝⾃主权的有12家。

  (⼆)青红椒产量全国第⼀。我市已成为全国最⼤的青红椒脱⽔菜⽣产基地,青红椒总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70%以上。全市青红椒种植⾯积从20xx年以来,多数年份保持在10万亩左右,最⾼达13万亩,种植农户约6万户。脱⽔菜成品多数年份产量在1.5万吨⼀2万吨之间,产值5亿元左右。

  (三)⼴⼤农民受益明显。青红椒亩产约3.5吨,近年每吨价格约800多元,亩收益在3000元左右,⽐较效益明显,农民种植热情较⾼。另外企业⽣产期还可解决4—5万名季节性⽤⼯,⽣产结束后仍能解决数千⼈的就业问题。

  (四)出⼝创汇的重要产业。脱⽔菜和⽺绒、葵仁、番茄酱等,是我市⾯向欧美发达国家出⼝的主要产品之⼀。但我市拥有⾃主出⼝权的企业较少,70%以上的产品都是通过国内其他贸易公司出⼝。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企业多、⼩,散,市场⽐较混乱。虽有近100家企业,但缺少上规模、上档次、技术先进、业界知名、⼴泛认可的⼤企业,与全国第⼀产地的地位不相称。企业多数规模偏⼩,技术落后,且各⾃为阵,没有发挥好主导市场的作⽤。绝⼤多数⼩企业春种时不签订订单,收购时抬⾼原料价格,使得企业原料成本上升。农民虽—时受益,但长远看弊多利少。⽣产结束出货时彼此⼜互相竞争,很容易被外地采购商各个击破,造成产品价格波动过⼤,⾏业周期性的出现滞销、亏损。另据了解,国内外每年青红椒的需求量是2万吨左右,⽽我市产能已近20万吨,严重过剩,应尽快解决。

  (⼆)产品良莠不齐,质量难以控制。多数企业⼚房因陋就简,⽣产设备落后,卫⽣控制不到位,检测⼿段不够,产品标准不⼀,仓储条件较差,特别是卫⽣、农残等隐患多。

  (三)多为低端产品,缺少精深加⼯。产品都是初级原料,还要通过国内外企业⼆次加⼯,然后经国外⼤企业最终加⼯包装后,才能上市。也有国内部分企业开始给⽅便⾯企业加⼯终端产品,但数量还很⼩。总的来说,我市的产地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有很⼤的发展空间。

  (四)产品过于单⼀,有待继续拓宽。我市脱⽔莱主要是青红椒,另有极少的⾖⾓、番茄、黄⽠等,但事实上胡萝⼘、葱蒜、各类青菜等都可以制成脱⽔产品,国外市场需求也很⼤,应该向多品种⽅向发展。

三、前景分析

  三、前景分析

  (⼀)市场稳中有增。脱⽔莱产品作为欧美⽇等国家⽇常⽣活的必需品,有着较为稳定的消费市场。同时受欧美⽇等国家⽣活习惯的影响,脱⽔莱产品正在逐步进⼊其他国家。国内随着⽅便⾯企业、快餐⾏业的发展,脱⽔菜产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扩⼤,总体市场呈稳中有增的态势。

  (⼆)我市仍具优势。青红椒的传统产区欧洲主产区因病⾍害。减产严重,原料品质下降,种植⾯积逐年减少。国内宁夏、⽢肃、新疆、⼭西等地从种植规模、种植技术、产品质量、出海距离等⽅⾯,暂时难以与我市抗衡。我市⽔⼟光热⾃然条件适宜,使得我市成为外商关注的最佳产区之⼀。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9

  根据市政协20xx年⼯作要点安排,4—5⽉份,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组织23名政协委员,在市政协主席肖伏清,副主席闵强、曾宪国的带领下,分成2个调研⼩组,对我市⽯材产业进⾏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4个⽯材开采点、6个⽯材加⼯车间实地调研,⾛访农户19户,召开座谈会5次,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93份。调研组还就⽯材产业发展相关问题与随县政府和市⽯材商会进⾏了协商讨论。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材产业发展起步较好

  ⼀、⽯材产业发展起步较好

  随州⽯材资源品种多、储量⼤、品质优、分布⼴、易开发。矿体主要分布在随县的吴⼭、万和、草店、淮河、⼩林和XX市的吴店、郝店等地,以花岗岩为主,成规模开采加⼯始于20xx年。20xx年10⽉16⽇,市委、市政府批准在随县吴⼭镇设⽴闽商⽯材⼯业园,随县县委、县政府随即组建园区管委会,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经过近7年的发展,随州⽯材企业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材产业基本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益显现。

  ⼀是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前,全市共有⽯材开采加⼯企业63家,随县境内62家。其中吴⼭镇32家,占50.8%;万和镇26家,占41.3%。在⽯材产业中,规模企业达到43家,占随县规模企业的22.3%,占全市规模企业的7.5%。⽯材企业累计投⼊资⾦40亿元以上,单个企业最低投资3000万元

以上,最⾼投资近2.5亿元。已达产企业41 家,具备年最低开采荒料能⼒200万⽴⽅⽶,加⼯板材能⼒6000万平⽅⽶。

  ⼆是产业经济效益明显。在20xx年电⼒不能保证⽣产的情况下,⽯材企业完成⼯业产值近50亿元,⼊库税收2230万元,⽐20xx年分别增长140%、80%;今年元⾄4⽉,⽯材企业完成⼯业总产值11.1亿元,征缴税款1599万元,同⽐增长21.7%和186%。

  三是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在随县吴⼭、万和两镇,从事⽯材运输的汽车1500多辆,饮⾷服务28家,机械维修、配件供应门店21家,且都⽣意红⽕。⽯材企业吸纳当地村民近万⼈在企业打⼯赚钱,既增加了收⼊,⼜缓解了留守⼉童、空巢⽼⼈等社会⽭盾。据初步统计,⽯材产业为两镇农民每年带来近6.5亿元经济收⼊。随县吴⼭镇联华村330名劳动⼒有250名在⽯材企业打⼯,全村有⽯材运输车120辆。村民胡永乐⼀家5⼝⼈,3个⼉⼦购6辆汽车在⽯材企业拉“荒料”,全家年纯收⼊60余万元,在吴⼭镇区购商居房3 套。

  四是产业增强镇村实⼒。吴⼭镇过去是贫困乡镇,⽯材产业发展后,镇级实⼒快速提升。20xx年镇级财政收⼊达到1023.9万元,分别⽐20xx年、20xx年增长85.8%、248%,名列XX市⼗强乡镇第七,名列随县⼗强乡镇第⼆。随县万和镇青苔村,过去村集体负债过百万元,20xx年⽯材企业进驻该村后,实⾏村企互联共建,村集体经济实⼒快速提升,到20xx年底,村集体经济年纯收⼊20万元,村集体积累达100多万元。

  五是产业管理⽐较规范。在指导思想上,基层政府把⽯材作为⽀柱产业来培育,坚持在发展过程中规范,在规范过程中发展,⽯材产业发展健康、有序、可控;在⾏业准⼊上,提⾼进⼊门槛,实⾏矿产资源开采权公开拍卖,引导现有企业进园区,优化整合,做⼤做强;在⽣态保护上,注重强化部门管理职能和企业社会责任,⾜额征收、全额上交矿⼭恢复治理保证⾦和林业植被恢复保证⾦,为资源枯竭后⽣态恢复提供资⾦⽀撑;在环境治理上,坚持以“五化”、“五个看不见”为治理⽬标,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坚决不⾛先开发后治理的⽼路;在税收管理上,全⾯推⾏“以电控税”管理模式,按⽯材企业实际⽤电量核征税款,堵塞了税收漏洞,促进了税赋公平。

  六是产业⾃律能⼒较强。在随州从事⽯材开发的⽼板⼤都是福建⼈,他们把随州当作第⼆故乡,20xx年成⽴XX市⽯材商会,20xx年成⽴随县⽯材商会,通过商会把分散的单个企业组织起来,统⼀对外拓展市场,有效防⽌同质化恶性竞争,为⽯材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村企联动、共谋发展,累计为企业所联系村捐赠资⾦485万元,帮扶困难户331户,帮助修建通村、通组公路18公⾥,整修堰塘107⼝,企业党建⼯作和综合治理、计划⽣育实现全覆盖,有16个企业⽼总兼任企业共建村名誉村主任,镇企、村企关系融洽,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发展态势。

⼆、⽯材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材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材产业发展是健康有序的,但随着⽯材企业陆续建成投产,⽯材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够统⼀的问题。⽯材企业进⼊随州时,由于宣传引导滞后等原因,社会上对⽯材⽣产误解较多,可以说⽯材产业是在争议中发展。时⾄今⽇,⼈们对⽯材产业的⾮议仍时有⽿闻,导致⾏政领导不敢积极发展⽯材产业,⽯材企业不敢⼤胆投资⽯材产业,制约了⽯材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态环境局部变化的问题。尽管⽯材⽣产属物理变化过程,与⽔泥、钢铁产业相⽐对⽣态环境影响最低,但⽯材在开采中对原有⼭体容貌的改变,在加⼯过程中产⽣的废渣、废⽔、粉尘、噪⾳,在⽯材运输过程中对道路的损伤,使局部⽣态环境产⽣“⼩⽓候”,地表景观有所变化,影响感官视觉效果。

  (三)资源利⽤效率偏低的问题。⽬前⼤部分企业⽯材开采尚处于初始阶段,⽣产荒料多、半成品多,加⼯附加值⾼的成品材少,企业输出“荒料”现象也时有发⽣,⽯材加⼯中产⽣的边⾓废料和⽯粉⽬前以填埋平整⼚区为主,尚未转化利⽤。

  (四)安全⽣产存在隐忧的问题。由于⼤多⽯材企业刚进⼊⽣产期,整体安全⽣产意识有待提升:在⽯料开采现场,电⼒线路布线混乱,边坡悬崖缺少围栏防护;在荒料运输途中,车多路窄弯

急,危险路段⽆警⽰标志;在加⼯车间,⼯⼈劳动防护设备过于简单,安全⽣产提⽰不醒⽬;在废⽔处理上,采⽤梯级拦截坝阻挡沉淀,防洪标准不⾼。

  (五)产业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是企业⽤地较为紧张。⽯材企业⼤都集中落户于乡镇,开采区林业⽤地和加⼯区⽣产⽣活⽤地较⼤,受⼯业⽤地和林业⽤地指标限制,乡镇⽆法保证企业⽤地需求,“先上车后买票” 较为普遍,企业扩⼤⽣产规模与⼯业⽤地供地紧张的⽭盾⽇益突出。⼆是采矿区⾄加⼯区道路由企业筹资⾃建,道路窄,路况差。加⼯区⾄国道段道路民⽤与企业产品运输共⽤,路⾯毁坏严重,产品输出堵在“门⼝⼀公⾥”。三是企业间矿产资源占有不平衡。由于历史和企业实⼒原因,⽯材企业间所取得的⽯材开采资源量差异较⼤,存在有实⼒想发展的企业缺少矿⽯资源,制约了⽯材产业快速发展。四是企业所在地社会环境⽇趋复杂。虽然⽯材企业处于⼭区农村,但⽯材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均有利益空间,逐利⼼理让过去的穷乡僻壤热闹⾮凡,村霸、路霸、车霸和强拿强要等“⿊恶”现象时有发⽣,⽽企业为了长远发展考虑,⼤部分是“花钱买平安”。

三、加快⽯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三、加快⽯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统⼀思想认识,消除疑虑误解,增进共识加快发展。

(⼀)统⼀思想认识,消除疑虑误解,增进共识加快发展。

  ⾸先,发展⽯材产业体现区域经济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不发展谈不上科学。发展不够是随州最⼤的实际。在⽬前经济下⾏压⼒加⼤的宏观背景下,积极发展⽯材产业,提升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扩⼤就业渠道,对稳增长、促发展、惠民⽣具有重⼤现实意义。

  其次,发展⽯材产业⾯临良好市场前景。⽯材产业是全球性朝阳产业之⼀,我国是世界第⼀⽯材⽣产国、出⼝国、消费国,近年来⼀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随着“美丽中国”的推进,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为⽯材产品带来了良好国际国内市场空间,⽯材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发展⽯材产业⽐较优势较为明显。⼀是矿⽯储量较⼤。据有关资料介绍,随州花岗岩储量在10亿⽴⽅⽶以上,现有开采矿点已探明花岗岩矿⽯储量3289.5万⽴⽅⽶,可满⾜现有企业开采30年。⼆是开采条件较好。随州所有花岗岩矿⽯裸露在侵蚀基准⾯之上,矿区⼭势平缓,地表覆盖层薄,⼯程地质条件简单。三是矿⽯质量较优。随州花岗岩颜⾊较浅,花纹均匀,⾊彩稳定,⼯业产品“随州芝⿇⽩”、“随州黄⾦⿇”深受市场欢迎。四是产品外运较顺。随州交通四通⼋达,公路以随州为中⼼1000公⾥半径覆盖全国各⼤中型城市,铁路可编组车站厉⼭⽕车站距产地40公⾥,⽔路武汉阳逻港码头距产地200多公⾥,⽯材产品内外贸易的交通条件优越。第四,发展⽯材产业“他⼭之⽯”可供借鉴。福建省XX市⽯材产业世界闻名,现有⽯材企业1500多家,占全国⽯材市场份额的70%,是世界⽯材产业的风向标。该市所辖的⽔头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材⽣产,到20xx年⽯材产值100多亿元,税收过10亿元。外地先进典型使我们看到了随州⽯材产业的远景,增强了发展信⼼。

(⼆)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定位⽀持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定位⽀持发展。

  ⼀是明确产业定位。将⽯材产业作为建设“圣地车都”、“神韵随州”的重要⽀点,作为我市继汽车机械、⾷品加⼯产业后⼜⼀⽀柱产业。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经营集约”的发展路经,⼒争在“⼗⼆五”内把⽯材产业打造成百亿元产业,将随县吴⼭镇、万和镇培植成财政收⼊亿元镇;⼒争在“⼗三五”末,将⽯材产业打造成500亿产值、50亿税费产业;⼒争到20xx年,让随州⽯材产业站上1000亿产值、100亿税费新台阶。

  ⼆是成⽴领导⼩组。市县两级政府要成⽴有发改、经信、税务、国⼟、环保、林业、⽔利、安监、商务、⼯商、⾦融等部门参加的⽯材产业发展领导⼩组,加强对⽯材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统筹协调解决⽯材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要结合相关法规和产业政策,与国⼟利⽤总体规划、林业⽤地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科学编制⽯材产业发展规划和⽯材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指导⽯材产业有序开发和科学发展。

  四是制定扶持政策。市县两级政府要出台⽀持加快⽯材产业发展的意见,⽯材产业园区享受县级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探索建⽴XX市⽯材产品物流贸易园区,着⼿将随县吴⼭镇、万和镇申报为“⽯材产业⼯矿区”可⾏性研究,为⽯材产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三)严格矿产管理,规范开采加⼯,科学开发有序发展。

  (三)严格矿产管理,规范开采加⼯,科学开发有序发展。

  ⼀是要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完善矿产资源开采权公开拍卖制度,按照加快发展的要求,合理有序匹配矿产资源,引导矿产资源向⼤企业集团集中,⽀持和⿎励“龙头” 企业做⼤做强。

  ⼆是加强⽣态环境保护⼯作。矿⼭恢复治理保证⾦、林业植被恢复保证⾦要⾜额征收,专帐管理,定期公开;⽯材开采加⼯过程中产⽣的废渣,前期要落实填埋场地填埋,中期要引进新⼯艺开展废渣综合利⽤,对随意倾倒废渣⾏为要严管重罚;⽯材开采加⼯过程中产⽣的废⽔,要进⾏拦阻沉降和循环利⽤,引进新技术进⾏治理;⽯材企业要限期完成⽣产、⽣活区环境绿化、美化、硬化任务,⽯材加⼯区和⽯材运输线每天要定时洒⽔压尘。

  三是强化安全⽣产责任。严格落实⽯材产业安全⽣产领导责任、企业责任,开展安全⽣产经常性教育,完善安全⽣产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增强企业领导和员⼯的安全⽣产意识。四是提⾼劳动者⼯资福利⽔平。企业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时⾜额兑现⼯⼈劳动报酬;引进新⼯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降低⼯⼈劳动强度;做好⽣产过程中的降尘、降噪⼯作,努⼒改善⽣产条件;每年对⼀线⼯⼈进⾏⼀次健康体检,及时救治职业病患者。

(四)⿎励精深加⼯,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品质集约发展。

  (四)⿎励精深加⼯,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品质集约发展。

  ⼀是引进新技术提⾼产品质量。⽀持现有⽯材加⼯企业运⽤国内外先进加⼯设备,消化吸收先进⽣产⼯艺,⾯向市场开发⾼档化、超薄化、异形化⽯材产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艺品位,增加产品附加值,限制⽯材企业对外输出“荒料”。

  ⼆是延伸⽯材产业链条。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励⽯材企业引进联办以⽯粉为原料⽣产蒸压砖、烧结砖企业,以碎⽯为原料⽣产⼈造岗⽯、⽯材复合板企业,以磨具磨料、机械配件⽣产为主的制造企业,形成具有随州特⾊的⽯材产业集群。

  三是发挥⽯材商会作⽤。利⽤商会信息灵、⼈脉⼴的优势,积极申报“随州黄⾦⿇”、“随州⽩⿇”等⽯材商标,加快“中国花岗岩之都”称号的争取⼯作,加强⾏业⾃律和诚信建设,适时举办随州⽯材产品展销会,不断提⾼随州⽯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做好随州⽯材⾃营出⼝前期⼯作。⽯材企业要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密切关注国际⽯材市场动向,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材企业的交流,⿎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商务、海关、商检部门申请出⼝经营权备案许可相关证照。

(五)坚持统筹兼顾,回应社会关切,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五)坚持统筹兼顾,回应社会关切,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前,⽯材产业已经不是能不能发展的问题,⽽是如何规范发展、加快发展的问题,“发展、规范、双赢”要成为⽯材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政府、企业和企业所在地村应共同发⼒,齐⼼做好“点⽯成⾦”这篇⼤⽂章。

  从政府层⾯来讲:⼀是要把⽯材产业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把⽯材产业发展规划

与“⼗⼆五”规划相衔接,与市委、市政府⼯业倍增计划要求相统⼀,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协调,⽤⽯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发展;⼆是要认真履⾏政府服务职能,⽤⾜⽤活政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及时解决⽯材企业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为⽯材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三是要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激励机制,⿎励企业兼并重组和向上下游产品延伸,优先为循环经济项⽬、⽣态环保项⽬配置公共资源,⽀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艺、新设备,奖励获得“中国名牌”、 “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引导⼯作,有关部门和⽯材企业要及时正⾯回应⽹络舆情,公开报道⽯材产业开采加⼯过程物理变化带来的废⽔、废渣可防可控可治,⽤真实、准确、客观的事实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争鸣”形成“共鸣”,凝聚⽯材产业发展的正能量。

  从企业层⾯来讲:⼀是要树⽴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把随州作为投资的最佳选择,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为,富⽽思进,把随州⽯材推向全国,让随州⽯材⾛向世界;⼆是要诚实守法重信⽤,严格依法办事,公平公正竞争,认真履⾏合同,⾃觉维护⽯材⾏业形象和市场秩序,不断提⾼随州⽯材的市场份额;三是要坚持以⼈为本的经营理念,加强⽇常⽣产监管,落实安全⽣产和劳动保护措施,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劳动者⽣产⽣活条件;四是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帮扶社会弱势群体,不断提升镇企、村企共建质量,让企业发展成果与社会分享,树⽴随州⽯材产业良好社会形象。

  从村级层⾯来讲:⼀是抓住⽯材企业落户本村的机遇,通过结对共建,⽤资源换资⾦,⽤资源换股权,增强集体经济造⾎功能,消化历史债务,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是⿎励村民依托⽯材产业,发展汽车运输、机械修理和餐饮服务,介绍村民到⽯材企业打⼯赚钱,让村民更多地享受⽯材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三是结合征地拆迁有计划地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引导村民建房向新农村建设规划点集中,为⽯材产业发展腾出更⼤的空间;四是加强对村民的教育,以公平互惠⽅式⽀持⽯材企业,以包容⼤度胸怀爱护⽯材企业,以互谅互让态度化解村企纠纷,与⽯材企业同发展、共致富。

(六)强化部门责任,加强综合治理,落实职责服务发展。

  (六)强化部门责任,加强综合治理,落实职责服务发展。

  ⼀是严格税费征管。国税、地税按照“以电控税”办法据实征收,矿⼭恢复治理保证⾦和林业植被恢复保证⾦⾜额征收,其它⾏政规费按照征收标准下限征收,税费征收要公开公平公正,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

  ⼆是加强⽣态环境监测。在⽯材开采区、加⼯区和⼯业园区下游建⽴固定观测点,对废⽔拦阻沉降坝按“20年⼀遇”暴⾬校核加固,督促企业采⽤新技术治理废⽔和粉尘,确保企业废⽔零污染排放。三是缓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林业部门按照资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将矿⽯资源、⼟地指标、林地指标向“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企业、再⽣利⽤率⾼企业倾斜,积极主动对上争取,尽⼒满⾜⽯材企业做⼤做强对矿⽯、林地和⼯业⽤地的需求。四是改善⽯材产品外运出⼝路况。发改、交通部门要将⽯材外运“门⼝⼀公⾥”道路改造列⼊议事⽇程,尽快完成吴⼭镇⾄316国道、万和镇(青苔、新城)⾄天河⼝⾼速⼊⼝道路扩宽加厚任务,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厉⼭⾄七尖峰“⽯材专⽤铁路线”的前期论证⼯作。五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材⼯业园要成⽴警务室,企业要落实治保调解专职⼈员,普遍推⾏村企联防,依法及时查处村霸、车霸、敲诈勒索等⿊恶势⼒和黄、赌、毒⾏为。六是认真查处损害⽯材产业发展环境的⼈和事。将⽯材产业纳⼊年度经济发展环境整治专项检查,对服务⽯材产业中的⾏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吃、拿、卡、要现象,依纪依规进⾏公开查处,⽤最优外部环境助推⽯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0

⼀、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我县以⾦属钨为主的硬质合⾦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年代,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形成了全国最⼤的废旧合⾦回收,合⾦⼑具经销、再⽣合⾦⽣产三位⼀体的特⾊产业。在硬质合⾦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县从上世纪九⼗年代,开始经销钼、钒、钛、镍、铌等稀有⾦属,并相继建设了⾦都、城⼤、世龙、上⼤、嘉兴等⼀些⽣产企业,与各⼤钢⼚建⽴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前钨及其它稀有⾦属产品的销售收⼊40亿元,是省重点产业集群之⼀。

  全县稀有⾦属⽣产企业45家,主要产品有合⾦⼑具、矿⼭⼯具、耐磨零件、⾼速钢⼯具,再⽣碳化钨及钨铁、钼铁、钒铁、镍铁、铌铁,镍铜合⾦、镍鉬合⾦、⾼速钢坯材、⾼温合⾦等,主要供应机械加⼯、装备制造、矿⼭采掘、⽯油化⼯、钢铁特钢等领域。全县废旧合⾦、合⾦⼑具及其稀有⾦属经销业户有500余家,其中有⼀半以上分布在全国各⼤中⼩城市,有⼏千名业务员常年跑遍全国各地,形成了独具特⾊的经销⽹络。⽬前全县稀有⾦属产业从业⼈员10000余⼈,年销售收⼊40亿元,税⾦5000万元。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1、我县是全国最⼤的废旧硬质合⾦及废钨料购销集散地,年经销量近万吨,⽽本县再⽣利⽤量只有3000多吨,⼤部分废料被外地利⽤,急需提升废钨再⽣利⽤规模。

  2、我县硬质合⾦⽣产企业都是年产⼀、⼆百吨的中⼩企业,产品品种单⼀,技术附加值不⾼,在低端市场竞争,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弱,没有形成专业化分⼯、规模化⽣产、中⾼端迈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3、创新能⼒不强,⾃主品牌没有形成市场影响⼒,甚⾄有个别冒牌营销⾏为,在业内对产品存有偏见,不利于产业的进⼀步发展。

  4、近⼏年,等地相继建设了废钨回收加⼯基地,⼤部分原料来⾃,对我县产业发展造成了⼀定

冲击。

  5、产业链条分⼯不细,聚集效应差,特⾊优势放⼤效果不明显,在产业链条各关键节点需要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加⼤⽀撑能⼒。

三、下步措施

  三、下步措施

  1、明确发展⽅向。紧紧依托废旧合⾦及其它稀有⾦属集散市场的优势,⾛再⽣加⼯、循环利⽤的发展之路。巩固壮⼤回收市场,确保资源聚集地位;提升再⽣加⼯技术和⼯艺⽔平,做⼤循环经济规模;健全产业链条,开发⽣产⾼附加值新产品;打造全国钨资源综合利⽤⽰范基地。

  2、成⽴钨业协会。以钨资源综合利⽤为发展主题,⽴⾜,⾯向全国,打造没有矿⼭的战略⾦属⽣产基地。成⽴钨业协会,近期以及周边南宫、故城等从事合⾦⽣产加⼯、购销流通、制品交易等企业,组成⾏业组织、抱团经营、优势互补、沟通交流、⾃律⾃强。

  3、建⽴服务平台。以研发、检测、⽹络、信息、物流、⼈才交流、融资服务等多位⼀体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为产业发展搭建全⽅位的服务平台。

  4、谋划建设合⾦市场。把及周边县市的经营业户纳⼊⼀个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中,即可迅速巩固合⾦产业聚集效应,⼜能增强县域经济的城市功能,确保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形成市场⽀撑产业,产业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

  5、靠⼤联强,打造⾻⼲龙头企业。我县合⾦企业具备资源、市场优势,⽽国内⼤的企业集团具有资⾦、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协作,是加快产业做强做⼤的⼀条途径。

  6、与⼤专院校、科研院所建⽴产学研合作关系,⾛科技创新之路。积极拓展国内外两⼤市场,创建⾃主品牌,提⾼产品的声誉。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1

  根据《中共临沧市**区委关于在全区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扩⼤开放科学发展⼤讨论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次专题调研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共临沧市委办公室关于做好解放思想⼤讨论活动调研⼯作的通知》安排,区委派出16个专题调研组重点围绕⼈的富裕度、⼈的居住质量和⼈的创业环境等3个⽅⾯的内容进⾏调研。⽔电产业调研组根据相关的通知要求,及时制定了调研⽅案,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三种形式进⾏调研,并于7⽉8⽇⾄13⽇由⽔电产业调研组组长、区委副书记左⾦祥同志带队,先后到临江电站、⼤柏树电站、遮奈电站、梅⼦箐电站、官⼭电站、细嘎电站,蚂蚁堆乡、邦东乡、马台乡进⾏了实地考察调研,调研报告如下:

  ⼀、**区基本情况

  **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民委员会,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居住有汉、傣、彝、拉祜等23个少数民族,总⼈⼝30.36万⼈。全区国⼟⾯积2652平⽅公⾥,其中⼭区半⼭区⾯积占98.4%。境内有5公⾥以上的⼤⼩河流58条,分为两⼤⽔系,即澜沧江⽔系和怒江⽔系。澜沧江⽔系径流⾯积为1186.98平⽅公⾥,怒江⽔系径流⾯积为1465.02平⽅公⾥。南汀河流域是恕江⽔系最长⽀流,也是全区最⼤河流,发源于博尚镇,⾄⽺头岩出区外,全长70.9公⾥,区内流域⾯积1191.4平⽅公⾥,多年平均流量26.64m3/s⽔能储量为9.16万千⽡。

  截⽌20xx年底全区已建成⼤⼩⽔利⼯程3546件,其中蓄⽔⼯程42件(中型⽔库1件、⼩⼀型⽔库6件、⼩⼆型⽔库21件、坝塘14件),总蓄⽔量5013万⽴⽅⽶;引⽔⼯程3372件(流量0.3m3/s以上的42件,0.3m3/s以下的3330件);⼈畜饮⽔⼯程98件;闸坝及其它⽔利⼯程34件。

  ⼆、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历年来,**区⾼度重视⽔资源开发利⽤,在60-70年代就建成近40多座农村⼩型⽔电站(装机多为30-200千⽡),对改善农村⽣产和⽣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不适应改⾰和发展需求的电⼒设施进⾏了更新改造,对全区的⽔能资源开发利⽤进⾏了调整和规划。

  (⼀)发展现状

  ⽬前,全区已建成蓄⽔⼯程42件,总蓄⽔量5013万⽴⽅⽶;其中:中型⽔库1件(博尚⽔库);⼩⼀型⽔库6件(⼩道河⽔库、马⿅坑⽔库、柳树河⽔库、锅底塘⽔库、中⼭⽔库、铁⼚河⽔库、);⼩⼆型⽔库21件(茨通林⽔库、团⼭⽔库、⼤坡头⽔库、⼤⼦良⽔库、丫⼝⽥⽔库、跃进⽔库、界牌⽔库、横⼭⽔库、道河⽔库、豹⼦洞⽔库、滑⽯板⽔库、⽯板桥⽔库、⼤沙地⽔库、新蓄⽔库、⼤浪坝⽔库、⼩板桥⽔库、⼩龙塘⽔库、幕布⽔库、蛤蟆塘⽔库、⽺厩房⽔库、⽩花箐⽔库);坝塘14件(松树林坝塘、阮家⽥坝塘、前哨坝塘、⼤村坝塘、吃⽔箐坝塘、⼩⽔槽坝塘、户远坝塘、⼩⽔塘坝塘、⼩塘房坝塘、⽥⼼坝塘、三叉箐坝塘、⼲龙塘坝塘、⼭头坝塘、幕布⼩中⼭坝塘)。

  全区已开发利⽤的⽔能为29550千⽡,建成电站10座,其中:怒江⽔系建博尚坝后电站,装机为2×250千⽡;细嘎电站,装机为1×500千⽡;南汀河三级电站,装机为3×1000千⽡;南汀河四级电站,装机为1×1000+1×20xx千⽡;⼤柏树电站,装机为2×3200千⽡。澜沧江⽔系建有梅⼦箐⼀级电站,装机为1×500千⽡;梅⼦箐⼆级电站,装机为1×1250千⽡;梅⼦箐三级电站,装机为2×6500千⽡;官⼭⼀级站:装机为2×500千⽡,官⼭⼆级站,装机为1×400千⽡(糖⼚内部使⽤)。建成漫临线110千伏、220千伏输电线路及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为6万千伏安、9万千伏安,建成35千伏变电站8座;正在博尚镇曼来⼭建设500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将⼤幅度提⾼临沧电⽹的`输送能⼒,为吸纳⽇益发展的地⽅⼩⽔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建⽔电站3个,总装机2260千⽡。其中:遮奈电站,装机9600千⽡;临江⼀级电站,装机5000千⽡;临江⼆级电站,装机8000千⽡。

  (⼆)发展规划

  布局:**区的⽔能资源开发重点区域为怒江流域的博尚、忙畔、凤翔、蚂蚁堆⽔⼒资源聚集区,辖区内横穿国道214线,交通便利,与城市中⼼相距较近,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和电源结构,集中资⾦开发城市周边及公路沿线具有区位优势的⽔能资源,实⾏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化的开发利⽤。

  ⽬标:**区⽔资源丰富,根据⽔能资源优势及径流的分布情况,规划建设(改扩建)蓄⽔⼯程6件,增加1352.1万⽴⽅⽶。其中:马台⼤沙坝⽔库,蓄⽔60.4万⽴⽅⽶;平村⽩沙⽥⽔库,蓄⽔100.7万⽴⽅⽶;忙畔鸭⼦塘⽔库,蓄⽔1070万⽴⽅⽶;马台乔地坡⽔库,蓄⽔8万⽴⽅⽶;风翔兰花箐⽔库,蓄⽔7万⽴⽅⽶;改扩⼩龙潭⽔库,蓄⽔达114万⽴⽅⽶,⽬前蓄⽔8万⽴⽅⽶。规划开发建⽔电站10个,装机总量45200千⽡。其中:怒江⽔系可建⼩⾼桥电站,装机2500千⽡;昔铺河电站,装机20xx千⽡;铁索桥电站(西河电站),装机4000千⽡。澜沧江⽔系可建官⼭三级电站,装机

1×1000千⽡;⼤付寨电站,装机3200千⽡;马台⼀级电站,装机3200千⽡;马台⼆级电站,装机7500千⽡;马台三级电站,装机12800千⽡;马台琅琊电站,装机5000千⽡;那招帮公电站,装机4000千⽡。

  (三)⽔电产业运作机制

  根据**区⽔能资源优势及径流的分布,针对当前⼩⽔电开发缓慢和利⽤率偏低问题,在充分考虑⽤电单位和群众⽣产、⽣活⽤电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效利⽤⽔资源,按照“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结合统筹规划⼩⽔电开发速度,提⾼利⽤效率,创造并发挥经济效益,切实做到建好⼀处、管好⼀处、⽤好⼀处。⽔电产业开发主要有以下程序:

  1.项⽬建设单位依据《临沧市各流域⽔能规划》与区政府签订开发协议,正式协议签订前要征求⽔利部门的意见,正式协议签订后将原件报发改、⽔利等部门备案。

  (1)2.5万千⽡以下的⽔电站可依据《临沧市各流域⽔能规划》开展项⽬前期⼯作,不再另⾏编制规划。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应另⾏编制规划。

  (2)2.5万千⽡及以上⽔电站依据《临沧市各流域⽔能规划》进⾏修订编制报市⽔利部门提出意见后,再报市政府批准。

  (3)国际界河、市、区(县)界河的开发协议不论装机⼤⼩,由市⽔利局提出审查意见报市政

府审批,核准实施的流域⽔能规划报省发改委、⽔利厅备案。

  2.核准权限

  装机规模在2.5万千⽡及以上电站由市发改委转报省发改委核准。装机规模在2.5万千⽡以下的电站建设由市发改委核准。

  3、报建程序和所需报送材料。项⽬申报单位在向项⽬核准机关报送申请报告时,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报送以下⽂件:

  (1)⽔利⾏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资源论证报告、⽔⼟保持⽅案审查意见。

  (2)环境保护⾏政管理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意见。

  (3)国⼟资源⾏政管理部门出具的项⽬⽤地的预审意见。

  (4)林业⾏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林地征占预审意见。

  (5)电站设施的相关安全意见。

  (6)电⽹部门有关上⽹的意见。

  4.项⽬核准。项⽬核准机关根据《云南省企业投资项⽬核准实施办法》(试⾏)以及⽔利、环保、国⼟、林业、安监、电⽹等部门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项⽬可⾏性研究报告进⾏审查,依据专家组审查意见,对电站建设项⽬给予核准。项⽬核准⽂件有效期⼆年,项⽬核准后建设业主发⽣变更,必须经当地政府同意并报项⽬核准机关备案;装机规模发⽣变更、梯级电站合并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报项⽬核准机关进⾏变更核准。

  5.初步设计报告。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区⽔利局转报市⽔利局组织评审,根据专家组审查意见予以批准。初步设计发⽣变更建设单位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查批准。

  6.⼯程招标。符合《⼯程建设项⽬招标范围规模标准规定》(国家计委令第3号)的规定项⽬,必须进⾏招标。招标由项⽬业主组织,招标前应将招标备案表、招标⽂件、招标公告、评标办法等报⽔利局备案,招标后将招标结果报⽔利局。

  7.质量监督。⽔利⽔电⼯程质量实⾏强制性监督管理。由临沧市发展和改⾰委员会委托⽔利⽔电⼯程质量监督站对市级核准的⽔电⼯程进⾏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在开⼯前必须到市⽔利⽔电⼯程质量监督站办理监督⼿续,签订⼯程质量监督书,并缴纳质量监督费。不办理质量监督⼿续,按有关规定进⾏处罚。

  8.开⼯许可。电站建设开⼯前,由建设单位提交:项⽬核准⽂件、初步设计批准⽂件、⼯程质量监督书、项⽬建设单位资质、⼯程监理资质、设计⽅法代表资质等相关⼿续。经市发展和改⾰委员会审查许可后⽅可开⼯建设。

  9.⼯程验收。⽔电站⼯程验收实⾏分类验收制度。截流前验收、重要隐蔽⼯程及基础处理⼯程验收和单位⼯程验收由项⽬法⼈负责,市(区)发改、⽔⾏政主管部门参加;⼯程蓄⽔验收由⽔⾏政主管部门组织;机组启动验收由项⽬法⼈与接⼊电⽹的经营管理单位共同组织,市(区)发改、⽔利⾏政主管部门参加;环境保护设施竣⼯验收,由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负责;安全设施验收由安监部门负责;电站主体⼯程完⼯,各单项验收完成,可投⼊试运⾏;竣⼯验收在试运⾏满⼀年后,由项⽬业主提出申请,项⽬核准单位组织验收。竣⼯验收合格,由⽔⾏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取⽔许可证,电站才能正式投⼊运营。

  10.电⽹建设、电价

  (1)电⽹建设根据负荷需求、电源点发展情况适时建设,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程由市发改部门核准,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程由国家或省发改部门核准。电⽹主⼲线由供电部门负责建设和维护管理,各电站上⽹的线路由电站开发单位与供电部门协商解决。

  (2)电站的上⽹由电站业主与供电部门协商并签定上⽹协议,上⽹电价按省有关规定执⾏。

  11.建后管理。区经济、⽔利、安监等部门按照各⾃的职责负责电⼒企业的⽣产经营、协调服务、安全监管⼯作。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区⽔电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定成绩,但开发程度较低,在发展过程中⾯临着多种困难和条件制约,难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市场格局单⼀。**区没有独⽴的地⽅⼩⽔电电⽹,国家电⼒部门垄断经营。垄断经营的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导致⼩⽔电和电⽹之间严重不平等,成为全区⼩⽔电发展的“瓶颈”。当前,⼩⽔电上⽹受到两个⽅⾯的制约:⼀是上⽹电价不统⼀,不同⽔电企业,上⽹电价不同,如⽟带河公司的梅⼦箐三级电站,直接上⽹供电局,年平均上⽹价0.195元/度;官⼭电站原直接上⽹供电局,后因某些原因,上⽹给⽟带河公司,⽟带河公司再上⽹给润达公司,最后由润达公司上⽹给供电局,这其中就造成了官⼭电站上⽹电价被压低(年平均上⽹价0.15元/度)。⼆是电费不能按时结算,电站上⽹的转接,使企业重复纳税。如官⼭⼀级电站上⽹电费已两年没有回收,区内部分村寨电费也有两年没上交。

  (⼆)⼿续多⽽繁杂。⼩⽔电开发项⽬需开发商到省、市、区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开发⼿续,⽔电开发的相关职能部门对⽔电开发投资缺乏协调管理、跟踪服务,投资者办理⼿续较难,委托中介机构编制的报告较多,加⼤了开发项⽬投资成本。如⼟地、林地、环保等⼿续需到省级或市级部门办理。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前,⽔电开发既有盲⽬性,⼜有滞后性。盲⽬性主要表现在⽔电开发处于⾼潮时期,争先恐后的建设开发,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诸如各项⼿续、上⽹问题、现有⽹络的输送能⼒等。滞后性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滞后,没有形成统⼀的市场平台。

  (四)产业⾃⾝的限制。⼩⽔电产业发展建设成本⾼,电站规模较⼩,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产有限,⽣产成本偏⾼,如与⼤规模⽣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将会受到很⼤的冲击。此外,⼩⽔电因季节因素导致⽔资源丰枯⽭盾对电⼒输出影响⼤。

  (五)补偿问题处理难度⼤。⼩⽔电站建设只有妥善处理好涉及到的⼟地、林地、移民安置等相关问题,才能保证⼩⽔电站建设⼯作的顺利开展。但在⼟地征⽤、经济林⽊占⽤补偿、移民安置处理难度较⼤。

  (六)缺乏机制的管理权。**区⽔资源开发利⽤效率较低,⽔电开发投资渠道单⼀,国家先后虽出台了⼀系列⿎励建设开发的政策,但这些政策⼤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电站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和电⼒体制改⾰的深⼊,⼩⽔电站政策环境发⽣了很⼤变化。同时,区级政府对电站的⽣产、运⾏、上⽹、营销没有实质的控制权,对电⼒⾏业的运作管理机制作⽤不⼤。如供电部门实施的“⽆电⼯程”,在线路改造中,只改照明电,不改动⼒电,若要改动⼒电每户农户要交1000元的改造费,线路改造后,收费由电⼒部门负责,债务由乡、村负责。

  (七)安全⽣产监管难度⼤。⽔电产业开发的相关⼿续由省、市、区的相关部门审批,开发地的党委、政府对开发商在开发⽔电过程中没有实质的管理权限,管理难度较⼤。尤其是安全⽣产管理⼯作,按照安全⽣产⼯作属地管理原则,当地党委、政府对开发商安全⽣产⼯作管理中⽭盾多、意见⼤,难以管理。

  五、下步⼯作建议

  (⼀)加⼤⽔资源的开发利⽤,组织⼈⼒物⼒进⾏⼩⽔电站研究开发,做好项⽬规划⼯作,加⼤招商引资⼒度,优化⽔电产业发展环境,对可开发的⽔电资源⾛市场化运作⽅式,⾯向社会公开夺标。

  (⼆)建⽴健全相应的联动机制,理顺⼩⽔电站管理体制,保障安全⽣产、地质灾害、⽣态环保等⽅⾯⼯作。结合实际情况,建⽴⼀整套可再⽣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三)针对⼩⽔电站⾃⾝的弱点,加强⼩⽔电站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升市场竞争⼒。

  (四)建设⽔电项⽬要明确相关部门⼈员专⼈负责业务办理;涉及征占⽤农民⼟地问题,采取农民⼟地⼊股分红的⽅式进⾏解决。

  (五)加强⽔电项⽬的监管,从事⼩⽔电站建设单位应专业化,⽆论是施⼯单位还是监理单位,都因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式选择有资质的单位准⼊,做到施⼯质量到位、监理技术到位、⽣态环保安全意识到位。

  (六)督促已批的⽔电产业项⽬尽快开⼯建设。如临沧⽟带河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马台河电站。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2

⼀、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健康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实⼒不断增强,基础医疗保障体系⽇臻完善,居民养⽼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氛围⽇益浓厚,服务领域全⽅位拓展,服务能⼒⼤幅提升。

  (⼀)基础医疗保障体系⽇臻完善

  1、基本医保覆盖⾯不断扩⼤。2015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和居民医保⼈数达到60.6万⼈,参保率达到98%,全市2.02万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员和5.29万名困难企业职⼯全部参加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政府将“新农合筹资标准提⾼到每⼈每年300元”列为承诺为民办的实事之⼀,⽐省定标准290元⾼出10元,成为全省⼈均筹资唯⼀达到300元的地市。新农合参合⼈数56.93万⼈,参合率达99.21%。

  2、基本医疗保障⽔平不断提⾼。2015年我市城镇职⼯医疗保险统筹基⾦最⾼⽀付限额由22.5万元提⾼到28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最⾼⽀付限额由13.5万元提⾼到15万元,是我市居民⼈均年可⽀配收⼊的6倍以上;城镇职⼯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付⽐例达到73%,初步建⽴了城镇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信息系统;⼤⼒推⾏社保“⼀卡通”⼯作,共发放社保卡58万张,超额完成省下达的45万张发放任务。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市级统⼀的补偿⽅案,2015年全市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补偿⽐达到了75%以上,封顶线达到12万元,均超过省定⽬标。

  3、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基本确⽴。2015年6⽉,我市建⽴了城镇职⼯⼤病统筹保险制度,制定了《XX市城镇职⼯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并将此⼯作通过购买服务的⽅式,委托中国⼤地保险公司⼭西分公司承办。同时,我市还建⽴了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制定了《XX市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实施意见》,规定了参保居民在报销医药费⽤时的相关细则。

  4、基本药物制度逐渐完善。我市⽬前在基层医疗卫⽣机构已全部配备使⽤了基本药物,按规定实施了医保⽀付政策。全市基层医疗卫⽣机构和村卫⽣室全部实⾏省级⽹上招标采购和统⼀结算,确保了基本药物供应及时和货款安全、按时上缴。2015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各级医疗机构向配送企业回款3202.81万元,建⽴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新机制⼯作取得新进展。

  5、基层医疗卫⽣机构综合改⾰进⼀步深化,建⽴了多渠道补偿机制。2015年基本药物

  零差率市县财政配套资⾦共计646万元, 基本公共卫⽣经费3183万元。各县(区)根据《XX市基层医疗卫⽣机构补偿办法》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核定收⼊项⽬为医疗服务收⼊、基本公共卫⽣服务补助收⼊、药品收⼊及其他收⼊;核定⽀出项⽬为⼈员经费⽀出、业务经费⽀出、药品⽀出及其他⽀出。

  6、基层医疗卫⽣机构服务能⼒稳步提⾼。⼀是强化全科医⽣规范化培养和转岗培训、基层医疗卫⽣⼈员在岗培训⼯作;⼆是认真落实乡村医⽣多渠道补偿和养⽼政策,加强乡村医⽣队伍建设。我市1620名乡村医⽣现都已参加新农保。对承担基本公共卫⽣服务的村卫⽣室,按⾏政村核定30%的基本公共卫⽣服务经费予以补助。对⽆卫⽣室的村公开招聘的⼤学⽣村医,在聘⽤期间其补助标准因不低于每⼈每⽉800元,2015年全市下拨村医补助经费350万元。

  7、基层中医药创建⼯作稳步推进。我市对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常重视,各县区政府均加

⼤了投资⼒度,为基层医疗卫⽣机构配备了中医医疗设备,在各基层医疗卫⽣机构开展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其中:XX县创建成为⼭西省唯⼀⼀家国家级第⼆批“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县,并成功创建为省级基层中医药⼯作先进单位;XX县的基层中医药创建⼯作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专家组的⾼度评价。

  (⼆)居民养⽼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阳泉是全省较早进⼊⼈⼝⽼龄化的城市之⼀,截⾄2015年,我市60周岁以上⽼年⼈⼝占全市总⼈数的14.58%,预计到“⼗⼆五”末,我市⽼年⼈⼝将占到全市总⼈⼝的18.19%以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分重视养⽼服务业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加⼤资⾦⽀持⼒度,不断优化养⽼设施建设,积极创新养⽼服务形式,逐步完善养⽼服务体系,养⽼服务⼯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以居家养⽼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为⽀撑的社会化养⽼服务体系。

  1、政策环境⽇渐完善。2015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养⽼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阳政办发[2015]53号),养⽼服务业的发展政策得到进⼀步细化,该《意见》具体明确了我市“⼗⼆五”期间社会养⽼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标任务、监督管理和保障措施,从⼟地保障、资⾦补助、⼈才培训、税费减免等⽅⾯提出了⼀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进⼀步扩⼤扶助范围和内容,提⾼扶持标准,扶持政策更加完善。

  2、养⽼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2015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养⽼福利机构46所,其中市级公办养⽼机构2所;县(区)级公办养⽼机构2所,XX县、郊区各1所;乡镇敬⽼院33所,分别为XX县10所,XX县15所(包括分院1所),郊区8所;民办养⽼机构9所,分别为市级1所,XX县1所,XX县3所,郊区3所,矿区1所。

  3、城乡社区⽼年⼈⽇间照料中⼼建设全⾯启动。为了更好地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养⽼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已有5所社区⽼年⼈⽇间照料中⼼的基础上,今年7⽉份,民政局制定出台了《XX市2015年城乡社区⽼年⼈⽇间照料中⼼建设⼯作实施⽅案》,明确了我市今年要完成14个城市社区和50个农村社区⽼年⼈⽇间照料中⼼的建设任务。全⾯推进居家养⽼服务,满⾜⼴⼤⼈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养⽼服务需求。以上项⽬完⼯后,⽇间照料养⽼床位将达到700张。

  4、养⽼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逐步推进。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养⽼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并逐步推⾏养⽼服务⼈员持证上岗制度,养⽼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2015年以来,全市共参加民政部、省民政厅组织的各类养⽼服务职业技能培训80余⼈,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性养⽼助⽼服务活动,全市现有助⽼服务志愿者近5000名,为全市提⾼养⽼服务整体⽔平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

  (三)全民健⾝氛围⽇益浓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以“三边⼯程”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民健氛围⽇益浓厚。

  1、场地设施建设数量⼤幅增加。已建成农民体育健⾝⼯程960个,全民健⾝路径⼯程69条,乡镇全民健⾝活动⼴场8个,全民健⾝中⼼1个,全市⼈均体育设施⾯积达到1.14㎡,群众体育的物质条件得到了较⼤改善。

  2、健⾝组织不断壮⼤。成⽴了全民健⾝⼯作委员会,批准成⽴了24个体育协会,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创建完成国家级体育先进社区2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2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7个,省级体育先进乡镇11个,群众体育的⽹络组织不断完善。

  3、群体活动品牌创建成效凸显。以“五个百万⼈群”和“两个关爱⼈群”为重点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打造了“全民健⾝⼤拜年系列活动”、“XX市⾜球联赛”、“XX市乒乓球联赛”、“国际篮球邀请赛”、“元旦登⾼、长跑、越野活动”、“8⽉8⽇全民健⾝⽇⼤型体育展演活动”等众多品牌赛事,举办了“汽车场地越野赛全国邀请赛”、“⼭西省第⼗九届传统杨⽒太极拳⽐赛”、“⼭西省‘体育三下乡’桃林沟村健⾝⾏系列活动”、“迎奥运万⼈长跑”等⼀系列有影响⼒的赛事活动,形成了全民健⾝的良好氛围。

⼆、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是医疗卫⽣服务体系建设尚需继续完善。我市现有医疗机构尤其是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医疗技术和设备以及⼈才等,还远远不能满⾜⼈民群众的就医要求;⼆是基本药物制度配套措施有待进⼀步加强。社区卫⽣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员少,基本药物品种、数量少的问题,加之没有单独的医保⽹络系统和收费系统,极⼤地制约了医保职⼯购买基本药物的积极性;同时,由于配送机制不完善,配送不及时,基本药物品种与需求不相适应,基本药物实⾏零差率销售后的财政补偿资⾦到位缓慢等,导致社区卫⽣服务机构使⽤基本药物积极性不⾼,基本药物的推⼴受到⼀定影响。

  (⼆)居民养⽼服务体系⽅⾯:⼀是养⽼服务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养⽼服务的整体⽔平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发展步伐迟缓,每千名⽼年⼈拥有养⽼床位低于全国平均⽔平;⼆是养⽼服务机构建设资⾦严重匮乏,财政投⼊不⾜,政策扶持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社会化养⽼的积极性,存在基础设施数量少、条件简陋、功能不全等诸多问题,难以满⾜⼈

  民群众对养⽼服务⽇益增长的需求;三是养⽼服务建设⽤地难以解决,成为制约养⽼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多年来,我市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没有很好地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年⼈服务设施纳⼊公共设施进⾏统⼀规划,存在着养⽼服务设施⽤地难的问题;四是服务理念落后,服务内容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滞后,⽽且在服务理念上也存在很⼤差距。如:占全市养⽼机构⽐重71.74%的乡镇敬⽼院,在服务内容上,仅仅局限于为⽼年⼈提供⽇常的⽣活照料,⽽其他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化娱乐等服务项⽬尚未有效开展;五是随着我市⽼年⼈⼝基数不断增⼤,三⼝之家等家庭⽇益增多,“421”家庭结构已⼤量出现,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益激烈,⼦⼥⼯作压⼒⼤、闲暇时间少,外出读书、⼯作、经商、留学⼈员增加,“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服务功能⽇益弱化,急需社会化的养⽼服务来解决;六是严重缺乏⾼标准多功能的⼤型综合性养⽼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前,我市市级⽼年福利机构只有2所,空余床位有限,远远不能满⾜城市⽼年⼈的基本养⽼服务需求。

  (三)全民健⾝构建⽅⾯:⼀是群众健⾝意识有待提⾼,经常参加体育健⾝活动⼈数⽐例偏低;⼆是公共场地设施不⾜,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积和质量不能满⾜群众多元化健⾝的需求;三是全民健⾝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够⼴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能⼒薄弱;四是城市、农村区域之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差距较⼤,社会⼒量参与全民健⾝事业,兴办体育健⾝产业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五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机制等有待进⼀步完善。

三、关于促进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三、关于促进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健康的国民是社会全⾯发展的基础,国民健康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重要保障。健康是⽣产⼒的基础,对经济发展来说,投资于健康,就是投资于⽣产⼒和投资于未来。疾病、伤残和死亡会给个⼈、家庭和社会带来巨⼤的经济负担,为此,要坚持以⼈为本、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创新发展,社会公益、全民参与的原则,⼤⼒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居民健康素质,以此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服务业

  建⽴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民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励社会⼒量举办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康复医院、⽼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企业总部统⼀办理⼯商注册登记⼿续。

  (⼆)加强规划布局和⽤地保障

  在⼟地利⽤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健康服务业⽤地供给,优先保障⾮营利性机构⽤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持利⽤以划拨⽅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地兴办健

康服务业。

  (三)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

  ⿎励⾦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对健康服务业的⽀持⼒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融产品和服务⽅式,扩⼤业务规模。⿎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微企业开展业务。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推动设⽴由⾦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创新财政资⾦使⽤⽅式,⿎励和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持健康服务业发展。

  (四)完善健康消费的保障机制

  ⿎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开发长期护理险,推⾏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建⽴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五)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化产业,充分利⽤⼴播电视、平⾯媒体及互联⽹等新兴媒体深⼊宣传健康知识,⿎励开办专门的健康频道或节⽬栏⽬,倡导健康的⽣活⽅式,提⾼公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开展⼼理健康咨询活动,开展全民健⾝运动,把医保⼯作的重点由花钱治现病转向健⾝防未病上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规范药品、保健⾷品、医疗机构等⽅⾯⼴告和相关信息发布⾏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氛围。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3

  按照建设“四个中⼼”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国际深⽔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

⼀、年⼯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业完成规模以上⼯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重点⾏业:电⼦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业⼩类看,通⽤、专⽤、运输设备业完成⼯业总产值164.6亿元;⾦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业总产值139.6亿元,⽐上年增长78.5%,其中电⼦信息业完成⼯业总产值82.9亿元,同⽐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44.7亿元;通⽤、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业总产值164.6亿元,⽐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上年增长34.6%。全区⼯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看,四⼤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业主营业务收⼊总数的74.2%。其中电⼦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个特点:

  ⼀是从产业规模看,4⼤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业经济中具有举⾜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年,我区⼯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数8577⼈,占规模以上⼯业就业⼈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业主营业务收⼊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业利润

总额的74.3%。

  ⼆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业平均⽔平。数据显⽰,年我区⼯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全区平均⽔平⾼2.5%;劳动⽣产率为11.7万元/⼈,⽐全区平均⽔平⾼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出全区⼯业平均⽔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

53.5%。

  (⼆)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对各产业逐⼀进⾏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单位49家,从业⼈员1020⼈,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88.8亿元,产值在全区⼯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单位21家,从业⼈员339⼈,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单位52家,从业⼈员1190⼈,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12.8亿元)、堂福电⼦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单位460家,从业⼈员6028⼈,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业产业中排名第⼀。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单位102家,从业⼈员1393⼈,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业产业中排名第⼆。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产率为14.8万元/⼈,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加快⼯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前重点产业还很弱⼩,但已经有⼀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从产业发展的层⾯上看,加快⼯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抓好六个⽅⾯。

  (⼀)实施好“”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业产业发展具体可⾏的措施。要从⼯业整体发展出发,⽴⾜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产⼒,形成产业聚集,要与⼤项⽬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相匹配,与⼈⼒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提⾼利⽤外资⽔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业为⽀柱,特⾊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构筑“现代装备⼯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引进外资,不断提⾼利⽤外资的⽔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研发中⼼和关键零部件⽣产基地,提升加⼯产品档次和开发能⼒。

  (三)以产品为核⼼,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上看,我们要对重点⾏业进⾏细化研究,从中类⾏业细化到⼩类⾏业、细化到产品。从⼩类⾏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产业集群,进⾏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章。⽐如电⼦信息⾏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国内市场仍有巨⼤的潜⼒,对电⼦⾏业的发展⾄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技术投⼊,集中攻关,寻求核⼼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的局⾯,⽽且可以⼤⼤提⾼⾏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

  ⼯业的快速发展,⽤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限度地舒缓⽤能紧张的局⾯。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增⼤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作,促进⼯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

  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段,⽽⼯业园区则是我区⼯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业做⼤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和资⾦仍然是⼀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业发展、壮⼤⼯业规模、培育⼯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业项⽬,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扶持⼤型优势企业和中⼩⾼技术企业,针对我区⽬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整体抗市场风险能⼒,⼒求在微电⼦、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批具有国际竞争⼒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步扶持中⼩⾼技术企业,培育⼤型企业的后备⼒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向,也是我国⼯业的五⼤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势,着⼒发展增长潜⼒⼤、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和壮⼤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4

  按照建设“四个中⼼”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国际深⽔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

  ⼀、年⼯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业完成规模以上⼯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重点⾏业:电⼦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制造业占1%,装备业占1%。从⾏业⼩类看,通⽤、专⽤、运输设备业完成⼯业总产值1646亿元;⾦属制品业完成产值82亿元;电⽓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业总产值196亿元,⽐上年增长78%,其中电⼦信息业完成⼯业总产值829亿元,同⽐增长1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447亿元;通⽤、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业总产值1646亿元,⽐上年增长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配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上年增

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亿元,⽐上年增长46%。全区⼯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制造业占194%,电⽓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从主营业务收⼊看,四⼤重点产业共实现496亿元,占规模以上⼯业主营业务收⼊总数的742%。其中电⼦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09%。

  (⼀)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看,我区4⼤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个特点:

  ⼀是从产业规模看,4⼤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业经济中具有举⾜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年,我区⼯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业企业单位数的10%;就业⼈数877⼈,占规模以上⼯业就业⼈数的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496亿元,占规模以上⼯业主营业务收⼊的742%;利润总额0亿元,占规模以上⼯业利润总额的74%。

  ⼆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业平均⽔平。数据显⽰,年我区⼯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全区平均⽔平⾼2%;劳动⽣产率为117万元/⼈,⽐全区平均⽔平⾼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出全区⼯业平均⽔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

  (⼆)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对各产业逐⼀进⾏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单位49家,从业⼈员1020⼈,资产6亿元,主营业务收⼊888亿元,产值在全区⼯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单位21家,从业⼈员9⼈,资产16亿元,主营业务收⼊184亿元,实现利润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单位2家,从业⼈员1190⼈,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家,超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0亿元)、胜华电缆⼚(128亿元)、堂福电⼦有限公司(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单位460家,从业⼈员6028⼈,资产272亿元,主营业务收⼊8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业产业中排名第⼀。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9%。其中电⽓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单位102家,从业⼈员19⼈,资产60亿元,主营业务收⼊9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业产业中排名第⼆。资产周转率为2次,劳动⽣产率为148万元/⼈,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29%。

  ⼆、加快⼯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前重点产业还很弱⼩,但已经有⼀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体化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从产业发展的层⾯上看,加快⼯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抓好六个⽅⾯。

  (⼀)实施好“⼗⼀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业产业发展具体可⾏的措施。要从⼯业整体发展出发,⽴⾜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产⼒,形成产业聚集,要与⼤项⽬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相匹配,与⼈⼒资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信息、汽车及零部、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提⾼利⽤外资⽔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业为⽀柱,特⾊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构筑“现代装备⼯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创造条,改善软硬环境,⼤⼒引进外资,不断提⾼利⽤外资的⽔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研发中⼼和关键零部⽣产基地,提升加⼯产品档次和开发能⼒。

  (三)以产品为核⼼,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上看,我们要对重点⾏业进⾏细化研究,从中类⾏业细化到⼩类⾏业、细化到产品。从⼩类⾏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产业集群,进⾏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如电⼦信息⾏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国内市场仍有巨⼤的潜⼒,对电⼦⾏业的发展⾄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技术投⼊,集中攻关,寻求核⼼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的局⾯,⽽且可以⼤⼤提⾼⾏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节流”并举,应对能紧张局⾯。

  ⼯业的快速发展,⽤能需求急剧增加,能供需趋紧。短期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供给,最⼤限度地舒缓⽤能紧张的局⾯。长远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开发可替代新能,特别是可循环使⽤的新能,从根本上解决能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价格上涨、成本压⼒增⼤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作,促进⼯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段,⽽⼯业园区则是我区⼯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业做⼤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和资⾦仍然是⼀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业发展、壮⼤⼯业规模、培育⼯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措施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业项⽬,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扶持⼤型优势企业和中⼩⾼技术企业,针对我区⽬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整体抗市场风险能⼒,⼒求在微电⼦、软、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批具有国际竞争⼒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步扶持中⼩⾼技术企业,培育⼤型企业的后备⼒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向,也是我国⼯业的五⼤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势,着⼒发展增长潜⼒⼤、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和壮⼤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5

  红⽠⼦作为我县的传统特产,拥有较⾼的知名度和⼴阔的市场前景,⼩⼩红⽠⼦现已逐渐成为引领⽼百姓发家致富的⼀⼤产业。近⽇,为做好我县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对接⼯作,我们就红⽠⼦产业化发展情况进⾏了专题调研。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据清同治⼗⼆年《府志》记载:“信⾢有雪瓤出红⽠⼦”。红⽠⼦作为我县的传统名产,于南宋⾼

宗建炎丁未年由⾮洲传⼊我国,在我县栽种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尤以⼟壤肥沃的冲积地所种之⽩瓢⽠为最佳。红⽠⼦⾊泽红艳,板粒宽⼤,壳薄仁厚,⾹脆可⼝,富含蛋⽩质、脂肪及钙、磷和多种维⽣素,含油率达55%左右,营养极为丰富,有⽣津、消⾷、润肺之功能,⼀直被消费者视为酒宴茶会、逢年过节之珍品,早在清末就畅销东南亚和港澳市场,华侨誉之为“吉祥的象征,典雅的礼品”。

⼆、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经销规模

  本地产红⽠⼦。主要在镇、镇、镇等地种植,现已形成以镇长远村为中⼼的主要产区,近年来每年红⽠⼦种植规模在20xx—3000亩,亩产量为100⽄左右,年成好时产量可达100吨(20万⽄),年成差时产量只有40、50吨(8万⽄、10万⽄),均供不应求。据初步统计,20xx年共种植本地红⽠⼦约2450亩,其中镇长远村约900亩、上塘村约150亩、极富村约100亩、江背村约300亩,另外镇村、镇村等其他乡镇部分村种植规模合计约1000亩。因⽓候原因,20xx年本地红⽠⼦减产,只有45吨(9万⽄),已经全部被收购,收购单价超过18元/⽄。

  外地产红⽠⼦。由于我县为丘陵地带,适宜种植红⽠⼦的⼟地有限,主要依托桃江沿岸的沙坝⼟和部分果园地进⾏种植。多年来,我县部分常年经销红⽠⼦的商家已将红⽠⼦进⾏“飞地”种植,即红⽠⼦种⼦到新疆、内蒙等地种植,再收购、贩运回进⾏初选、加⼯、销售,每年新疆、内蒙古等外地产红⽠⼦购销量约1.5万吨左右,镇已成为全国最⼤的红⽠⼦集散区。据统计,20xx年购销量达1.5万吨、20xx年达到1.8万吨、20xx年也将达到1.5万吨以上。另外,湖南、⼴西等原来到我县收购红⽠⼦的经销商为了减少中间环节,缩减购销成本,也于近年加⼊到新疆、内蒙收购红⽠⼦的⾏列,对我县的红⽠⼦集散带来了⼀些冲击。

  (⼆)产业效益

  1、经济效益。随着红⽠⼦市场的进⼀步做⼤,红⽠⼦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产⽣了较⼤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县农信社发挥农村⾦融主⼒军的作⽤,不断加⼤涉农信贷资⾦投放⼒度,在镇⼤⼒推⼴“红⽠⼦信⽤共同体贷款”,取得了显著成效。20xx年—20xx年,该社累计向150组红⽠⼦信⽤共同体的745户农户发放红⽠⼦贷款2.99亿元,红⽠⼦商户信⽤共同体贷款可谓“红红⽕⽕”。20xx 年农信社对红⽠⼦产业的贷款为9600万元(扶持162户),20xx年为7250万元(扶持148户);农业银⾏从20xx年开始发放红⽠⼦产业贷款,共计2500万元(扶持120余户)。每年银⾏对红⽠⼦产业的信贷规模维持在1个亿左右。从产值分析来看,本地红⽠⼦成品单价为20元/⽄左右,外地红⽠⼦成品单价为9元/⽄左右,按年产量1.5万吨计算,红⽠⼦产业的年产值约3亿元,经济效益⼗分可观。

  2、社会效益。在政府、银⾏、社会等多⽅⽀持下,我县红⽠⼦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实现了从⼩⽽散到专业化、集中化的转变,实现了从传统⼿⼯制作、单户散卖向现代批量制作、统⼀加⼯销售的转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这个产业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能拉动劳动⼒就业,红⽠⼦产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不可忽视。据不完全统计,红⽠⼦产业可以带动20xx多名群众创业致富,间接带动近42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从事红⽠⼦⽣产、筛选、加⼯、运输与销售。尤其是每年8⽉⾄次年2⽉这个红⽠⼦购销旺季,⼀些留守⽼⼈、留守妇⼥便能找到红⽠⼦筛选这种劳动强度不⾼、时间要求不严的⼯作,在家门⼝实现就近就业。

  3、⽂化效益。红⽠⼦因其殷红⾊泽,寓“福星降临”之意;因其籽多,含“⼈丁兴旺”之喜,再加上本⾝富含蛋⽩质、脂肪及钙、磷和多种维⽣素,含油率达55%左右,营养极为丰富,成为馈赠宾友的佳品。红⽠⼦已成为我县与脐橙、萝⼘、烤烟齐名的四⼤名优特产之⼀,也是我县的⼀张名⽚。

  (三)合作社及品牌

  1、合作社:镇共有红⽠⼦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26多个(5户农户以上才能申报成⽴合作社)。⽬前,红⽠⼦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没有发挥作⽤,⼀⽅⾯因为成⽴合作社的主要⽬的就是为了⽅便在银⾏贷款,另⼀⽅⾯由于各合作社的组成⼈员复杂,组织性较差,导致红⽠⼦协会⽆法正常运转,形同虚设。

  2、品牌:⽬前,红⽠⼦集散主要以蛇⽪袋、油纸袋等初级包装为主,⼤多没有固定商标和品牌。本地红⽠⼦市场主要有“长远”、“极富”、“”等品牌,以礼品包装为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植风险较⾼。红⽠⼦种植对天时、地利的要求⽐较⾼,农户分散种植需要承担⽐较⾼的风险。⼀是受⽓候影响较⼤。俗话说:旱天出⽠⿇。意思是说在西⽠、芝⿇结果的关键时期,若少⾬则能丰收。但是,⽬前红⽠⼦种植主要还是“靠天吃饭”,每到农历三⾄四⽉份西⽠结果的关键时期,若遇多旱则能丰收,遇⾬⽔多则减产甚⾄绝收。特别是20xx年,这样的情况⾮常明显。由于上半年西⽠结果季节⾬⽔较多,导致长远村多数地处低洼的沙坝⼟种植的红⽠⼦减产甚⾄绝收,亩产量仅有10千克左右。⽽镇上塘村、镇村等在⼭坡旱地上种植的红⽠⼦,受到的影响较⼩,产量仍然能够达到往年的⽔平,亩产量达到50千克左右。⼆是抗重茬性较差。在种植⽣产⽅⾯,红⽠⼦与其它西⽠⼀样,抗重茬性极差,种植的⼟地每年必须轮作,导致种植⾯积受限。三是品种不纯,品质不优。为了提⾼⼟地产出效益,农户分散种植红⽠⼦⼀般都会套种其它品种的西⽠、花⽣和辣椒,导致红⽠⼦在授粉阶段容易杂交,使本地红⽠⼦品种纯度不够,板粒越来越⼩,⾊泽变得更加多样,品质越来越差。四是市场⾏情波动较⼤。受新疆、内蒙古等地红⽠⼦的冲击,本地红⽠⼦的市场⾏情影响较⼤,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受挫。

  (⼆)基础设施不完善。红⽠⼦的主产地为桃江流域的镇长远村周边沙坝⼟,但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是交通不便。镇长远村、极富村、上塘村以及镇村都在桃江河以西,仅靠镇极富⼤桥维持东西互通,加上红⽠⼦的加⼯、集散也主要集中在极富村⼀带,新疆、内蒙古外运回来的红⽠⼦车辆需要经过圩镇,⼗分容易形成交通“瓶颈”,在⼀定程度上制约了红⽠⼦产业的发展。⼆是产区道路不畅。⽬前,红⽠⼦主产区⼤多缺乏必要的机耕道,农⽤车⽆法到达⽥间地头,农户采收红⽠⼦只能靠肩挑,也影响了农户种植红⽠⼦的积极性。三是排⽔设施不全。⽬前,红⽠⼦主要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每户平均种植⾯积1亩左右。由于⽬前农⽥还是以分产到户的经营模式,农⽥分割不利于规模种植,排⽔沟等公共设施年久失修,多数低洼地容易被洪⽔淹没,产量影响较⼤。

  (三)品牌效应不⼴。红⽠⼦销售可分为⽣⽠⼦和熟⽠⼦。镇红⽠⼦经销主要以初步筛选再外贩⽣⽠⼦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多数成品熟⽠⼦经销商没有商标、品牌和包装意识。此外,成品红⽠⼦的⼝味较为单⼀,⽬前多以⼿⼯作坊式的原味炒制为主,⽣产能⼒⼗分有限。

四、意见和建议

  四、意见和建议

  (⼀)做好品种。品种需要培育和改良。据了解,红⽠⼦品种曾于20xx年由镇温圣禄进⾏了提纯复壮,但因投⼊产出⽐太低,最终亏本收场。鉴于此,建议由政府投资约30万元,对红⽠⼦品种进⾏提纯复壮,经维护红⽠⼦的⾦字招牌。

  (⼆)建好市场。镇作为全国最⼤的红⽠⼦集散区,却没有⼀个较为集中的专业交易市场,⽽新疆、内蒙古等外地收购的红⽠⼦,⼤多通过长挂车长途运输,经常在镇圩镇路段的“瓶颈”受阻。为此,急需建设⼀个红⽠⼦专业市场,从区位、交通、设施配套等⽅⾯予以优化,促进红⽠⼦产业⼤发展。另外,建议尽快对镇长远⼤桥进⾏⽴项建设,解决桃江河东西交通不便的问题,以利于引进外资对红⽠⼦主产区进⾏规模经营,加快完善产区范围内机耕道、排⽔沟等基础设施。

  (三)做强品牌。⽬前,红⽠⼦没有较为响亮的商标和品牌,更没有通过⾷品安全QS认证,初级包装只能通过民间渠道销售,根本进不了超市,销售⽹络较为单⼀。建议像脐橙⼀样,由政府对红⽠⼦统⼀商标、统⼀包装和⾝份论证,促进红⽠⼦产业升级。

推荐访问:产业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